016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聯合公布通知,對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提出要求。稱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政策刺激之下,全國特色小鎮的建設步伐逐步加快,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出。
在2016年10月公布的第一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中,與酒業相關的小鎮有3個,即呂梁市汾陽市杏花村鎮、遵義市仁懷市茅臺鎮、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
另據統計,酒業小鎮建設在部分省市近期召開的兩會中也頻頻被提及。瀘州市政協委員張楚遷向瀘州市政協會議提交了《圍繞產業發展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建議》的提案;南昌市人大代表、李渡酒廠董事長湯向陽也在市人大會議上提出“中國特色小鎮”的提案;而山東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總釀酒師、總工程師于秦峰在山東省兩會上提出品牌戰略,建議在即墨打造黃酒小鎮……
其實,酒業小鎮打造也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早在2010年以來,伴隨著中國酒業發展轉型,尤其在是各地政府推動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刺激下,四川省啟動以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六朵金花為代表的名酒名鎮(名街)建設,江蘇洋河新區規劃打造系列酒文化創意商業綜合體來提升城鎮化發展思路,貴州茅臺鎮提出了酒業與旅游的雙輪驅動戰略。
按特色小鎮的內涵,它非常強化生態、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的融合,而這些方面,也是支撐酒業走向文化DNA激活,走向產區打造,走向社會化營銷,走向生活溝通的重要內容,是酒業開辟新世界的重要內涵。
走向酒業DNA激活的廠鎮共建
酒業特色小鎮的打造,絕對不是原來的“酒”+“鎮”的簡單疊加,也不只是企業展現社會責任,反哺城鎮化建設的廠城共建,而是要有切入產業思考的新思維,要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產業化為核心反哺城鎮化,以城鎮化拉動產業化提升,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通過產業升級與城鎮建設的協同打造,建設以酒產業、酒文化、酒休閑和酒交流為核心魅力特色的專業型休閑酒鎮,這才是酒業特色小鎮異于一般特色小鎮的根本追求。
中國諸多名酒都誕生在小鎮上,酒緣鎮而名,鎮因酒而興,酒與鎮相伴而生。以酒為核心的本土文化延續與傳承是酒業特色小鎮開發的靈魂所在。
與任何小鎮的開發一樣,酒業小鎮的文化載體打造,首先要解決的都是古鎮肌理問題,肌理是小鎮區別于其他建筑群落形式的一種文化DNA。隨著歷史的變遷與現代化生產方式的更新,現在的大多酒廠都已經非,F代化了,而它們所在的小鎮因為經濟的相對不發達性,還保存著相對完善的小鎮肌理與街區空間,成為反映酒業發展的文化DNA攜帶者。
小鎮中的街巷道路、作坊酒館、老井古樹、戲臺祠堂的存在,都可以讓人想見,一個小鎮因酒而興所帶來的產業發展、人口聚集、文化傳承、商業繁榮。小鎮,承載著一個由酒業所展開的豐富生活世界,這也是酒業回歸生活,回歸消費的新文化空間。
走向產區塑造的泛產業集群
中國白酒產業有其獨特的文化性,它從農業社會走來,在走向工業化的過程當中又遭遇到互聯時代的來臨,小鎮成為跨越歷史、融匯古今的空間載體。俗語說,一方水土釀一方好酒,好酒必擁有獨特的產區基因。
除獨特的工藝傳統之外,要更多從從自然、生態、農業基礎與生活環境當中去找證據。在產業升級層面,特色小鎮建設將推動中國酒業走向泛產業化新時代,以小鎮為核心,將生態休閑、產業種植、文化創意、房地產、會議會展、旅游度假等非典型產業整合進來,形成一個龐大而統合的平臺化空間聚集化效應,打造集園區、鎮區、景區等三區合一的泛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模式。
2012年行業轉型以來,白酒行業最大的危機其實根源于大眾媒體過度傳播而帶來的信任危機。行業要突圍,必須要改變單純的廣告式媒體轟炸模式和團隊渠道關系模式,在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建立起開放化的公共關系溝通渠道,實現立體化、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形象與產品營銷,借助特色小鎮的休閑化、旅游化等泛產業要素植入,酒業可以在品牌傳播上走出一條新路。
同時,小鎮文化旅游已經是中國非常成熟的一種文化旅游休閑產品,借鑒西方葡萄酒產區打造的經驗,中國酒業小鎮打造也可以作為產區塑造的重要載體。酒業產區品牌的打造,以小鎮為核心,聯動當地的產業種植示范、生態文化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立體構建,以小鎮為窗口,讓消費者看實力、看形象、看標準、看信心,在心目中不斷積累酒業形象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