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鱷索羅斯說過,一旦發現機會,要兩只腳踩上去。
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資本在被稱之為“朝陽行業”的酒類領域里進進出出的故事,這里面有風起云涌的波瀾壯闊,也有波云詭異的浮浮沉沉?傊,潮起潮落之后,那些“兩只腳踩上去”的資本似乎也都收獲頗豐。
行業內并購風起云涌
縱覽十年間的行業內企業并購案例,涉及到兩大名酒企業的兩宗并購案例頗受行業關注——分別是洋河和雙溝,古井和黃鶴樓。
在洋河和雙溝“合體”之前,洋河與雙溝作為兩大中國名酒,分別占據著蘇酒第一和第二把交椅,與今世緣共同構成蘇酒三強。2009年,雙溝銷售收入為25億元,洋河營業收入為40.02億元,當時排名全國白酒第三的瀘州老窖銷售收入則為43.7億元。
2010年4月8日,在宿遷市政府的主導下,洋河雙溝強強聯合組建蘇酒集團。整合之后的蘇酒集團對內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兩強企業由競爭轉為競合,對外則迅速形成巨型體量優勢,實現江蘇白酒產業的進一步崛起。
這一年,整合后的洋河股份實現營業收入76.19億元,瀘州老窖營業收入為53.72億元;2011年,洋河股份以127.41億元的銷售收入躍居百億俱樂部,瀘州老窖營業收入為84.28億元,雙方的差距進一步拉開,洋河也晉升白酒行業三甲。
以百億體量為基礎,洋河此后一路擴張,隨之而來的“茅五洋”格局初定。
事實上,作為中國名酒并購整合的創舉,洋河并購雙溝的示范意義不僅在于洋河借并購迅速晉級,這次整合還拓展了中國白酒產業的發展思路。在蘇酒集團成立之后,包括鄂酒、徽酒等都曾探索過省內企業并購整合,雖然由于利益糾葛等原因限制最終未能成行,但中國白酒并購的視野已經就此打開。
一直在效仿洋河的古井也一直在謀劃著以古井為中心的“徽酒集團”打造,而其眼光則更加開放而多元,于是,在2016年4月27日,古井貢酒與武漢天龍黃鶴樓酒業正式簽署股權收購協議,古井貢酒以8.16億元收購黃鶴樓酒業51%的股權。
如今,古井在并購黃鶴樓后開啟了“雙名酒,雙百億”的新征程,彼時的安徽古井集團董事長梁金輝也堅定地認為,古井要堅持“品牌+品質”雙品戰略,“當下經濟進入新常態,行業仍處于冬眠期,度過這個過程仍然需要耐力儲備。”
業外資本上演精彩大戲
相比于行業內企業在并購路徑上的謹小慎微,業外資本在這十年間可謂是共同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大戲。
數據顯示,從2008年-2011年,我國白酒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逐年增加,公開披露的融資規模超過40億元,其中多數新進入者屬于業外資本。
在利益驅動決策投資方向的背景下,白酒行業幾乎成為業外資本最重要的投資標的,白酒產業高額回報、高利潤率是吸引業外資本介入的最重要原因。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趨利”本性之下,資本還體現“避害”的特性。一旦有風吹草動或者行業形勢不佳,資本必是最早逃離的群落。
與此同時,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引也在為資本進入酒業提供“最大化的便利”。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商務部等部門對《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以下簡稱《目錄》)進行了修訂,并于2014年11月4日至12月3日期間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目錄》修訂稿中刪除了“對黃酒、名優白酒生產要求必須中方控股”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