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有的行業,如果不加互聯網感覺都不時髦。但是,要冷靜地看待另一個問題:到底什么在變?什么沒變?
“互聯網+”不等于“+互聯網”。如果是“+互聯網”,它是一個物理的反應,但是“互聯網+”顯然是一個化學反應。就等于氫氣+氧氣絕不等于兩種氣的混合,它產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產生了一個新的物種——“水”,“互聯網+”本身絕不是把原來的市場進行再切割,它會帶來巨大的增量和變量。
如果把過去十年的互聯網做一個快速的總結:從經濟的角度來講,過去十年的互聯網本質是在重構效率,去解決信息的透明度、解決效率的問題。
舉個例子,有了互聯網之后,其實我們的服務時長不再受人的限制,因為服務器可以24小時運轉,不再是8個小時的服務,而是 24個小時的服務。
服務的寬度不再只是覆蓋北京、河北省、華北或者中國,而是一點接入服務于全球,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整個過程都在去渠道化,最終的目標是直供。
從供應的角度來講,可以把社會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比如專車,其實每個人的私家車每天的使用率不足2%,有98%的時間是浪費的。把這種閑散的資源作為新的供應放到整個經濟循環體,將是巨大的一種價值。
另外一個緯度,其實是創造了新的消費者場景。比如下雨天,我想吃火鍋,但天氣不好我不愿意出去,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需求就減少了一個,但是,有人愿意把火鍋送到我們家里,這其實增加了一個新的需求。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互聯網+”比傳統經濟產生更大的勢能,也會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傳統的互聯網創業,其實是IT群體創業的機會,但是“互聯網+”是所有行業的人都有機會參與的,真正能做到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
但是,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要心存敬畏,因為做業務一方面要追求跑得快,另一方面還要追求跑得遠,這是我們創業時最重要的兩件事。
互聯網跑得很快,但是要跑到最遠的地方,需要的是非互聯網的專業的能力,因為這是一個跨界融合的業務,最終是專業能力致勝。UC當時是“互聯網+移動”,我們并不是互聯網比別人做得好,而是“移動”比別人理解得深。阿里并不是“電”做得好,而是贏在了“商”;高德地圖也一樣,“互聯網+地圖”,“互聯網地圖”實際是在互聯網上看一張電子化的地圖。但到了高德,把它變成“移動地圖”的時候,就產生了不同于原來的化學反應。
我們基于交通大數據云,做出來了不同的產品:第一階段,我們給用戶提供了關于路況的呈現。第二階段,過去幾年,我們讓用戶知道如何躲避擁堵。像北京肯定是個堵城,既然你不能夠讓車變少,那能不能讓整個交通流動得更順暢?這其實是高德很重要的一個口碑,也是我們正在努力進入的第三個階段:對于交通路況的預測和預報。
在4月份,我們新發布了基于高德交通大數據云的公共服務平臺,我們用新的模式,實現了交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模式,利用這個平臺把整個交通委、交管局、各地的交通臺等連接起來。交管局擁有的數據只是一部分,它只在主干路,并不是全程分布的,它的數據還沒有高德的數據多,我們愿意把這樣的數據和能力開放給整個社會,解決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