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作為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的專場活動---2019首屆全國酒業博物館與文化旅游座談會在瀘州舉行。座談會以 “傳承、創新、共享” 為主題,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工信部、瀘州市人民政府、中國酒業協會、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的領導專家,以及全國數十家知名酒企相關代表,就挖掘酒文化、拓寬文博模式,如何加強博物館文化功能、進一步提升博物館建設和酒業文旅管理水平進行了深入交流。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說,我們酒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世界酒文化當中獨領風騷、自成體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價值,對于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我國釀酒行業目前的文化旅游本質屬于工業旅游的范疇。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文創融合,消費者走進博物館體驗、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興趣日益濃厚,釀酒企業和行業以文化為引領,以消費者為中心,積極進行酒旅融合的探索,開創用好工業遺產優化傳統產業、促進跨界融合的新路徑。一方面,文化旅游是企業和消費者進行溝通的最佳方式,是產業需求和推動產業轉型的抓手。另一方面,隨著品牌意識在整個消費市場中不斷強化和提高,深入了解釀酒產區的生態、自然、風土之美,美酒的香味、風格,以及美酒的釀造、原料、歷史、文化、藝術、科技、健康等消費式體驗已成為消費者新的需求。
王琦認為,發展文化旅游和博物館,有助于形成優秀的品牌文化和企業文化,有助于提高消費者黏性,有助于帶來經濟效益,有助于提升產業軟實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目前,酒文化開發多是重文化遺產保護,同時為游客帶來生產體驗,由點帶面,由知名企業博物館工業旅游帶動整個區域酒文化的旅游產業發展。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酒業文化旅游還處在初級階段,總體水平不高,尚未形成產業的規模,表現在特色不明顯、重視不足、社會影響力低、區域間合作不夠、經濟效益不突出等方面。
在談到文化旅游發展和博物館建設的戰略思路時,王琦表示,中國酒業協會將積極推動行業文化旅游和博物館的發展建設,加強對中國酒文化的系統研究,同時借鑒國際經驗,構建文旅的特色模式。要明確目標,分析群體,提升價值。調動全行業的積極性,加大對文化旅游開發的公益性投入。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酒文化作為特殊的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既要彰顯酒文化特色,也要樹立品牌意識,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在酒業博物館建設上,既要吸收國外經驗,也需要基于自身特色和實際進行挖掘,以實現傳統文化、國際影響力和旅游經濟效應的協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