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葡萄酒企業機制不活、規模小,管理粗放,加工工藝技術設備落后,產品檔次不高,利潤增值空間有限,抗風險能力差。
從目前東北地區葡萄酒企業發展現狀看,絕大多數企業屬于民營企業,除了通天、長白山、通化、池之王、五女山、太陽谷、清木源、雪蘭山等少數較大規模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外,一些中小企業家族式管理比較普遍,還沒有建立起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運行新機制。由于當初葡萄酒生產準入門檻比較低,一些新進入葡萄酒行業的經營者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行業專業知識和經營管理能力,技術人才短缺,企業規模小。目前,東北地區100多家葡萄酒企業中,小企業占了80%以上。
由于技術設備、加工工藝落后,一些企業產品檔次不高,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大多數企業產品處在低水平上競爭,同質化嚴重,創新能力不足,模仿跟風現象普遍,不利于提高產業的整體經濟效益。
企業規模太小不利于生產投入和產品質量工藝水平提高,也不利于新產品開發,經不起市場風浪沖擊,自身難保更談不上保護果農利益,為了生存往往采取成本倒推法,把市場風險轉嫁到果農頭上。
調查顯示,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些釀酒葡萄基地,由于產業科技投入少,技術服務體系不完善,科學栽植技術得不到普及,原料葡萄質量地區差異較大。實踐證明,如果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葡萄栽植和釀造科技水平,實現葡萄及葡萄酒生產從數量型向科技型、質量型轉變,產品在低檔次層面競爭,經不起市場風浪的沖擊,必然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東北產區發展對策
目前,我國的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振興縣域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產業。從釀酒工業發展看,葡萄酒更是我國鼓勵性和政策扶持性行業。東北地區具有發展葡萄酒產業的自然優勢、政策優勢、市場優勢,東北產區葡萄酒產業的問題,也是全國其它產區普遍存在的、具有共性的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才能得到根本轉變。
(一)理順服務管理體制,加強行業協調和服務。
葡萄酒產業屬產業鏈條接緊、系統性強、外向型強的貿工農一體化產業,所以必須實現服務管理體制和市場經濟接軌。因此,東北產區中的產業集中區的當地政府,應該樹立先進的科學發展觀,從發展經濟的角度出發,借鑒其它產區經驗,理順管理機構并成立行業自律性組織,實行一體化管理,履行從葡萄種苗培育、栽植、田間管理、原料加工到釀造、流通各個領域的行業管理職能,著重搞好原料基地的規范化管理,把好市場準入關,嚴格QS發放和酒類流通的登記備案,探索建立行業、企業以及果農的風險防范機制,發揮產業優勢;加強對葡萄酒行業的領導,統一規劃、有效指導、提供信息、技術服務。著重搞好宏觀管理和市場法制建設,隨著產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政府逐步退出“行政之手”,將政府協調管理職能賦予行業協會,實行產業行業協會自律,實現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相適應。
(二)招商引資,引進國內外優勢企業實現跨越發展。
大思想,大作為;小思想,小作為;無思想,不作為。東北產區葡萄酒產業要放眼世界,才會有所作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發展趨勢,國外葡萄酒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國外資本也有進入中國葡萄酒行業的趨勢;而國內大品牌葡萄酒企業的市場擴張步伐也明顯加快。東北產區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優質釀酒原料基地,具有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和土地資源豐富等明顯優勢,對外資和國內其它葡萄酒企業有強大的吸引力。我國著名葡萄酒專家馬會勤曾經表示,“大家都模仿波爾多,可是大家永遠也做不了波爾多,山葡萄酒就是因地制宜,突出個性,東北氣候寒冷,只有種山葡萄,才能實現地區化特色化。根據葡萄酒的形勢,今后肯定要發展,另外,大力發展山葡萄酒,也代表東北農民的利益。從這一點看,山葡萄酒前景光明,總有一天可以在中國市場上和張裕、王朝、長城等勢均力敵。”
從前些年山葡萄酒在市場上的火熱表現也可以看出,東北地區的山葡萄酒是非常符合我國絕大多數消費者的口味和消費能力的,因此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勢必會吸引一些資本的關注。東北地區的一些政府和行業組織,可整合現有資源,向發達的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智利、美國、德國等國家葡萄酒企業,向山東、河北等地的葡萄酒釀造企業進行招商,實現與優勢企業嫁接,實現國際、國內資本向優勢地區的融入。走工業旅游與葡萄酒產業經濟相互促進之路,提升東北地區葡萄酒產業區域品牌。注重引進、培養技術、經營管理和營銷人才,加強國內外市場開拓,參予大市場競爭。
(三)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市場經濟不是自由經濟,而是法制經濟、規則經濟。因此,必須加大行政執法力度,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投資創業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從葡萄酒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行政執法工作,打擊非法生產經營行為,加強行業規范和自律,維護“誰投資、誰受益”的公平競爭原則,保證國家稅收,為合法經營者營造一個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