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周講了白酒的勾兌和甜蜜素事件,想必大家對勾兌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那么中國白酒在近幾年經歷了塑化劑、年份酒、勾兌門等風波之后,消費者對于白酒的品質誠信都產生了很大的不信任度,這對于處于寒冬的整個白酒行業無疑是雪上加霜。其中又以年份酒亂象最多,關于年份酒,到底在爭吵些什么呢?
1、年份酒的標準核心爭議是什么?
以醬香型白酒為例,貴州醬香型白酒企業在省質監局的指導下,由貴州大學、茅臺集團等貴州省內主要白酒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共同討論,歷時2年7個月,于2014年1月9日發布了全國首個醬香型白酒技術標準體系,其中有65項標準。而醬香型白酒年份酒標準《陳年醬香型白酒生產管理規范》在經過多次討論后最終沒有達成一致,沒能進入該標準體系,該標準引起爭議的是“勾兌過程使用的主基酒酒齡應不低于產品標示的年份,且主基酒比例不低于50%”,也就是說標識為10年的年份酒,其中10年的基酒必須達到50%,這個標準沒有得到一致認可。
2、國際標準和黃酒的年份酒標準如何定的?
國際上不成文的規定是年份酒按照最低酒齡來分級,就是說按照酒體中年份最短的來定年份。而黃酒等采用的是加權算術平均法計算年份,百分比乘以年份,然后相加得出最終年份。
3、年份酒的鑒別監測方法是什么?
年份酒的鑒別現在主要是提的“揮發系數判定法”,“碳十四同位素檢測法”、“熒光光譜法”三種年份酒檢測方法,劍南春說其發明的揮發系數判定法可以檢測不同年份酒,這個在行業內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另外兩種也是如此,至少在醬香行業沒有看到廣泛使用。但是這個不代表這些方法不科學,主要是沒有能夠聯合眾多企業共同來做這個研究,這可能有個聯合推廣的過程。
4、醬香型白酒年份酒的標準難產?
2011-2013年在茅臺季克良董事長的帶領下,我和眾多專家學者、企業技術負責人一起討論了多次醬香白酒年份酒的標準《陳年醬香型白酒生產管理規范》
討論的結果如下:
(1)陳年醬香型白酒定義:亦稱陳釀醬香型白酒、醬香型年份酒,酒齡不低于5年,并經勾兌而成的醬香型白酒。
(2)酒齡:生產出來的酒在陶壇中貯存老熟的時間,以年為單位。
(3)陶壇是最適于白酒老熟的貯存容器。因此陳年醬香型白酒規定以陶壇作為貯存容器。
(4)勾兌:把具有不同香氣、口味、風格、酒齡的酒,按一定比例進行勾調,使之達到一定質量標準,并做好勾兌過程記錄。勾兌過程使用的主基酒酒齡應不低于產品標示的年份,且主基酒比例不低于50%。
(5)參考澳大利亞葡萄酒與白蘭地協會(AWBC)制訂的“標簽真實性核查計劃”(Label Integrity Program,LIP),該計劃通過核查釀酒企業的記錄,確保酒標簽上出產年份的真實性。
本標準規定對基酒入庫、轉移、勾兌過程進行記錄,通過核查記錄檔案實現陳年醬香型白酒的認證和溯源。因為陳年酒的溯源一般都發生在產品銷售后的2-3年內,所以規定實物檔案保存時間應超過產品生產日期3年,由于文字檔案更易于保存,規定其保存時間應超過產品生產日期10年。
該標準也如同行業內多次討論過的年份酒標準情況一樣難產,最終因為各種阻力,未能進入《醬香型白酒技術標準體系》最終發布版本。
醬香型白酒技術標準體系文本
5、退而求其次?瓶貯年份酒標準橫空出世!
既然年份酒的標準總是難產,那么到底應該怎么規范年份酒?2014年7月19日,在湖南邵陽舉行的關于瓶貯年份酒專家研討會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的專家們首次提出了瓶貯年份酒的概念,這無疑是對規范年份酒的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
瓶貯年份酒的概念:“以傳統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為原料,根據工藝要求進行必要的陳儲、老熟和勾兌,制成成品白酒,再灌裝到瓶、罐、壇或其他形式的可供直接銷售的包裝物中,繼續貯存一定年份后上市銷售,以保證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與生產經營者聲稱的貯存年份完全一致的白酒產品”。
瓶貯年份酒出臺實際上是年份酒標準難產的結果,定義是白酒誠信和高品質的體現,真實性保障是其可追溯性?傊,在年份酒標準遲遲不能出臺的情況下,能夠出一個瓶貯年份酒的定義,也是對年份酒市場亂象的一個規范,隨著白酒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進一步前行,終究能夠將年份酒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規范。
鄒江鵬,1981年生,貴州國臺酒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法國南特大學理學博士,中國四川大學工學博士,青年白酒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