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國白酒的生產與銷售數據相比2014年已經有了不同,對于行業發展來說,以往高端酒的以價取勝與低端酒的以量占市的現象正逐步趨于平衡。酒類數據顯示,中國白酒的產能與產值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對等。在這樣的數據下,白酒的新趨勢,讓大家拭目以待。
剛剛過去的2015年對酒行業來說,可謂調整轉型的關鍵之年。作為“十二五”的收尾之年,行業運行數據為我們呈現出真實的2015酒行業。與2014年同期相比,2015年釀酒行業結構調整呈現可喜變化,釀酒產量小幅下降,但銷售收入、利潤總額、上繳稅金均呈現增長態勢。這也意味著行業效益得到有效提升,產業結構正在從過去的注重規模向效益型轉變。
以白酒行業為例,去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1312.8萬千升,同比增長5.07%。累計完成銷售收入5558.8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5.22%;實現利潤總額727.0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29%;上繳稅金552.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78%。占據行業1/7的產量與過半的銷售收入與利稅,奠定了全行業結構調整的基調。
對此,長期關注酒行業數據的專家表示:釀酒行業的產量下降,而銷售收入、利稅等數據上揚,正說明前些年盲目擴大產能的“泡沫”正在被擠出,酒類生產企業開始關注市場需求的現實變化,以量定產,特別是白酒行業,正視消費規模萎縮的趨勢,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逐步擺脫過去“人海戰術”,依靠數量規模的高成本、高能耗模式正在被打破。未來幾年,以效益為先的行業、市場準則將得以確立,更多圍繞產品的附加值與延伸服務將從價格和銷售端得以體現,這也充分體現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世界潮流與趨勢。
酒業黃金十年的產能“大躍進”曾經是那個時代的突出表現。由于團購等的天量需求,造成了市場對白酒產品的強大需求,雖然從長遠來看,當年的這種需求更多的表現為行業泡沫,但這種需求也是真實存在的。
消費市場的需求極大的刺激了生產企業的積極性。由于白酒生產的周期特殊性,供應短缺一直是酒類生產企業長久的擔心。遠在多年前的“秦池事件”說到底,就是由于市場的突發性需求,造成企業短時間內無法供應造成的,最終釀成了企業外采,誠信受到破壞。因此長期以來,無論是高高在上的茅臺、五糧液、劍南春,還是地方二線、三線酒企,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產能,充分供應消費市場,都是白酒生產企業的核心工作之一。
黃金十年中,白酒消費市場形成了巨大的需求,這無疑促成了生產企業增產的沖動,因為對于那里的白酒市場來說,“商家無酒可賣”才是最大的危機。事實上,在社會商品活動中,行業危機無外乎產能不足與產能過剩兩種情況。對于一般快銷品來說,由于受到保質期的限制,產能過剩是可怕的,但由于白酒產品的特殊屬性,庫存對于白酒生產廠家來說并非壞事,相反產能不足,卻會在白酒銷售形勢大好情況下,造成資金回籠等現實問題。
在白酒產業鏈上,與廠家的庫存無憂不同,在流通環節,白酒去庫存才是真正的“攻堅戰”。由于需要投入資金購入產品,大量的白酒產品積壓在流通渠道上。因此,酒業調整期所強調的“去庫存”主要是指消化這部分白酒產品。讓我們在此回顧一下調整期兩年多來,白酒廠商走過的“去庫存”之路吧,一路走來,這些經歷或許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