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雙十一”天貓交出了912億的豪華數據,同比增長59%;當天,全網銷售更是突破1200億;這一數據,是葡萄酒行業規模(400億)的3倍,是啤酒行業規模(900億)的1.3倍,是白酒行業規模(5200億)的近1/4;這一數據,是如此驚心動魄!2014年天貓雙十一全天交易額571億,2013年350億。
這一組數據對白酒行業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必須“觸網”、“觸電”!
這一組數據對寒冬中的白酒行業是致命吸引的,可能是“救命稻草”!
然而,現狀卻是患上了焦慮癥!
一、焦慮中的白酒行業觸網現狀
白酒行業涉足互聯網之路有5年左右,但在2013年之前,大多數知名白酒企業還不屑于做電商,只有找不到出路的三線、四線品牌才會去試水電商“賭一把”。2013年中央出臺“八項規定”限制三公消費,白酒行業開始進入寒冬,行業賴以生存的政商務消費基礎不在,各大廠商被迫尋找解決之道。這一年,互聯網的浪潮席卷了每個角落,電商成為2013年最耀眼的行業,全年實現1.85萬億的網購規模。各大白酒廠商紛紛開始進軍互聯網,或進駐以天貓、京東為首第三方平臺,或產生以1919、酒仙網為代表的專業電商平臺,或傳統酒企線上直營;2013年僅在天貓開設旗艦店的酒企就有超過2000家。
轉眼3年了,擺在白酒行業面前的互聯網發展現狀卻是:量小、虧錢、亂價。
2015年“雙十一”天貓酒類店鋪排行第一的“1919”其銷量才1.58億;歷年來,2013年網銷35億,行業占比0.6%;2014年網銷78億,行業占比1.5%,滲透率低。
酒仙網,國內最大酒類電商平臺,根據最新披露的公開轉讓說明書,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3月,酒仙網營收分別為8.65億元、15.78億元和5.4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09億元、-2.87億元和-5329.76萬元。按照酒仙網郝鴻峰的說法,酒仙網、四川1919、購酒網、中酒網四大酒類電商在去年“雙十一”的價格戰,合計虧損超過5000萬元,每家虧損均超過1000萬元。
2014年3月茅臺、郎酒封殺酒仙網和1919的消息傳出,更是給大受熱捧的酒類電商當頭一棒,理由是兩家公司認為上述電商低價銷售,擾亂了兩家公司的價格體系。
一面是互聯網的時代趨勢、消費趨勢,一面是糟糕的發展現狀;既期望互聯網能夠為企業帶來變革之道,又擔心得不償失,白酒行業患上了互聯網焦慮癥。
二、互聯網焦慮癥解決的四個問題
有病就要治!
問題之一:白酒行業互聯網發展機會有多大?戰略or戰術?
根據艾瑞咨詢監測,2014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8萬億,大致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7%。按照這一比例白酒網購規模應該有556億,是現在的7倍。
另外一種觀點:根據艾瑞咨詢監測,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61億,如果一個人一年僅從網絡購買200元的酒,白酒網購規模應該有720億,是現在的9倍多。
按照以上兩種觀點,一些白酒廠商歡慶鼓舞;互聯網市場潛力巨大,足夠再造幾個大品牌,誰搶占先機誰機會大,即使有問題也要克服,必須戰略進取。
但事實如此嗎?筆者不禁要問:互聯網網購人群他們喝酒嗎?他們會從網上買酒嗎?有數據證明嗎?數據來源是什么?是消費者數據嗎?
白酒行業需要進行科學的消費者調研,依靠消費者數據測算互聯網市場潛力;這事關決策,是戰略機會還是戰術補充,是“+互聯網渠道”還是“互聯網+”趨勢,是簡單的渠道加法還是核心的戰略布局。
問題之二:互聯網買白酒的是誰?什么樣的人?與傳統消費者一樣嗎?who?
尼爾森數據顯示,網絡購物的主要購物者:TA們,18-24歲,30%;25-30歲,33%;31-35歲,18%;36-40歲,7%;40歲以上,10%。18-35歲占比81%,35-45歲占比17%。
網絡購物者有什么人群特征呢?
TA們,女性居多,有著較高學歷,大專以上學歷60%,二線以上城市70%;
TA們,年輕白領,生活、工作節奏較快,互聯網是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
TA們,喜歡新奇、需求多元化,是消費的主力軍;
TA們,注重休閑社交、自我享受和娛樂,商務需求相對較少;
TA們,尚處于品牌體驗和偏好形成的階段,是品牌忠誠度培養的關鍵人群;
TA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酒較少,并不是白酒的重度消費者。
那么白酒的傳統目標消費者是誰呢?
尼爾森的另一項研究顯示,35-45歲區間的男性是白酒消費量最大的群體,尤其是具備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
目標消費者完全錯位,但各大廠商卻還圍繞著傳統的目標消費者,也注定了觸網道路是坎坷、崎嶇的。
那么傳統消費者未來會轉化到互聯網買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