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成熟白酒品牌的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從500年老窖池,到宮廷玉液酒,再到唐詩宋詞,酒業要用文化的厚度去展現釀酒水平的高度。文化代表了酒企技藝精湛,代表了產品經過時間的檢驗。2024年,我們討論清香熱時,有一大標準就是去挖掘企業的背后文化,看能否支撐起企業全國化擴張的步伐。晉善晉美集賢酒堡作為晉善晉美酒業集團的子品牌,用150年歷史,總結歸納了清香的釀酒技藝,為整個酒業的發展留下自身的注腳。
清香工藝大成者,150年的歷史輝煌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這里洪水不侵,黃土地滋養萬物,年年歲歲果腹的五谷雜糧不缺,用糧食養育了無數華夏兒女,用美酒熏陶出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在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的呂梁大山與晉中盆地過渡的陵坡上,神州大地以絕佳風土培育了擁有150年釀酒歷時的集賢堡。
150年前,世代經商的王燮、王澐、王森兄弟三人以“前鋪后廠”的形式,在集賢堡創辦“寶泉益”酒坊。集賢堡取意“集賢之庭,論思之室”,表達了要聚天下英才,成為有思想的家族。恰如“集賢之庭”的寓意,“寶泉益”在王家兄弟的齊心管理下如日中天,到1899年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酒號。
王澐之子王協卿接管寶泉益后,以寶泉益老號釀法為標準,統一原料、統一發酵期、統一工藝,提出集賢七訓、五十六天超長發酵期。很多產業科技的進步,往往是極個別行業精英在某個細微之處做了重大突破,然后以點帶面推動整個行業的革新。當時中國酒業主要依靠師傅的經驗,釀酒師傅的經驗好壞時常影響產品質量的高低,因為難以同時招到大量優秀釀酒師傅,造成酒坊難以大規模生產。王協卿的釀造標準的提出,把釀酒技藝分割成能夠量化的工藝指標,讓每個工人都可以按照技術操作手冊進行釀造,十分有利于企業大規模生產。很多企業在百年之后,才開始技術標準的制定。該技術標準無疑領先了整個時代,讓寶泉益從家庭作坊向集群化、產業化的現代化企業進行轉變。整個清香白酒的釀造工藝,也以此為基礎,逐漸從一顆種子生根發芽,逐漸成長為可以影響全國各地的清香酒企的參天大樹,從工藝上為此后產值數百億元的大清香產業發展積蓄了能量。
以這次標準制定為起點,寶泉益的品質得到提升,用品質獲得了消費者喜愛,實現了快速發展。王協卿依托寶泉益積累的資本,成功收購德厚成和崇義泳,把酒坊改號“義泉泳”,為中國酒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1915年,王協卿籌資將自己釀造的產品送往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一舉奪得酒類最大獎“甲等金質大獎章”,讓中國白酒一舉走出國門,名揚海外,這堪稱整個山西酒業歷史上的至高無上的巔峰時刻。
生態文化小鎮,差異化打造清香文化新高地
集賢堡生態文化小鎮囊括了專業品酒、論酒、餐飲、參觀、旅游等項目,被認為是“全域旅游+酒莊旅游+體驗消費+社交消費+產業互聯網” 的全產業鏈模式。消費者可以以主動體驗的方式,參觀集賢堡生態文化小鎮,不僅可以近距離感受到“老派釀法技藝”的品質魅力,還能了解晉善晉美酒業的歷史文化、品牌文化、企業文化。
集賢堡生態文化小鎮通過消費者的體驗游玩,把高大的品牌宣傳構置成可以落地的生活場景,讓消費者從被動接受廣告向快樂體驗轉變。這是營銷打法上的創新,也是晉善晉美酒業繼工藝上對清香、甚至整個酒業的饋贈。如今清香正在全國各地持續走高,除了產區這個維度,行業需要用深厚文化歷史和品質工藝,去向消費者講解清香的風味口感之美,提高產品的溢價能力。集賢酒堡通過150年技藝的梳理和集賢堡生態文化小鎮的打造,無疑給整個清香行業的發展,做了一個范式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