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黃酒的高端化”并不是一個偽命題,但缺乏創新與探索精神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過往的多個發展周期,很多黃酒品牌比較理想化的認為,既然消費者已經接受了高端白酒,并適應了價格上漲,那么黃酒的高端化自然也有機會和市場空間,并試圖通過復制白酒的“品牌擴張+價格提升”之路來激發黃酒企業的品類革命,并在多個歷史時期均出現過“黃酒高端化”的熱論和實踐,期間不乏超千元級的產品,但最終未能形成具有高端化特征的大單品,也并未讓黃酒的單價水平有明顯的提升。
2016年以來,伴隨著白酒復蘇周期的趨穩,白酒高端品牌的價格普遍上漲以及次高端帶產品的穩價成為常態,而目前均價在20元左右的黃酒品類,似乎又迎來了變革機遇。
一、黃酒產業頑疾:高端化探索層層受阻
作為一個富有文化價值、健康價值以及地域特色的傳統品類,在過去十年間,主流黃酒價位的上漲速度遠遠低于白酒的產品升級步伐,并被進一步拉開差距。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制約著黃酒朝著“高端化”的方向邁進?
首先,沒有一個品牌來領導黃酒向高端領域發起持續沖擊。從全國市場布局以及品牌影響力來看,黃酒市場仍未形成真正意義的品牌格局,而領軍企業近年來在行業中的發聲及對品類的推動力度不足。
行業公認的龍頭古越龍山2017年前三季度的營收與利潤增幅不到10%,與如今酒業復蘇大環境下的白酒上市企業相比增長勢頭乏力,未能形成如茅臺在白酒行業中產生的巨大帶頭作用。
其次,黃酒長期以來的地域化經營和生產特征,造成了品類消費市場的狹窄。目前黃酒在江浙、福建地區之外,主要呈點狀分布,雖然在全國多個地區均有黃酒生產及消費環境,但均被壓縮如地級市甚至縣級區域內。而黃酒主流品牌雖然基本實現了全國化的產品布局,但江浙區域外的市場容量占比明顯偏低。
再次,傳統產區聚集的地域特征下,黃酒核心消費群體對品類的固有認知被強化,既有的品類故事及價值感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改變,因此黃酒在低價局限難以實現實質性突破。
另外,區域內競爭手段單一,長期的價格混戰嚴重拉低了黃酒的形象和價值感,導致整個黃酒產業發展受限,而企業利潤及經銷商利益的不足,也阻礙了黃酒品類在外阜市場的擴展和品牌建設。
二、新勢力們的新嘗試
在2017年,酒類行業圍繞價格問題做足了文章,黃酒領域也不乏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實踐,它們或許代表著一股新的勢力,或許能夠在行業固有的陳舊體系中劈開一條新路子,為黃酒品類向高端領域進發,并實現整體價值的提升提供有益的探索。
在談論這幾個案例前,我們先來看看如今黃酒行業傳統的高端產品都具有哪些特征:
1、和白酒一樣,黃酒中也有“年份酒”的概念。目前市場上價位較高的黃酒均突出年份特征,其中10年、20年甚至30年的產品較為普遍。但既便如此,各品牌間往往出現同年份下的產品,價格落差上百元的情況。而這也是之前提到的價格戰造成的價值混亂。
2、突出文化屬性、紀念性的定制類壇裝酒和花雕酒。這類產品均為消費者提供文字、圖案的定制,或者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由頭推出專屬產品,相關產品價格從幾百到上千不等。
3、在產品開發上強調概念,形成差異化的特征。如原漿、不添加純天然等。這類產品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多在百元左右。
4、針對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推出的禮盒類產品。
而在傳播策略上,這些產品均主打地域牌,強化產區優勢,并突出手工傳承和匠心打造,這和白酒品牌的傳播有著非常高的相似度。但各品牌間的傳播手段和產品理念的雷同感較強,特色并不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