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啤酒便宜啊,德國的,一聽還不到6塊。”在長春市南湖大路某超市的啤酒柜臺邊,一對夫妻在進口啤酒柜臺駐足5分鐘,最后打消買國產啤酒的念頭,拿著5聽標有“進口”字樣的某德國品牌啤酒付了賬。該超市啤酒展區的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年初到現在,進口啤酒在啤酒柜臺占比越來越高,因為價格與國內品牌啤酒相差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傾向于選擇進口啤酒。
中商產業研究院和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月~8月,中國啤酒行業共生產啤酒3479.23萬千升,同比下降6.12%;另一方面,在零關稅、自貿區效應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月~8月,中國進口啤酒36.31萬千升,同比增加65.7%。一降一升,已經連續增長20多年中國啤酒行業正面臨“洋對手”的強烈挑戰。
市場
“洋啤”翻身占柜率超國貨
目前長春市場上銷售的國產啤酒,主要來自華潤、青島、燕京和百威幾家。而昨日記者在超市走訪中注意到,現在各大超市的啤酒售貨區,國產啤酒一家獨大的局面已被打破。在一些超市,“洋啤酒”在售貨內所占的位置,甚至已超六成。以500ML聽裝啤酒為例,在南湖大路的某超市內,國內4大廠家的啤酒加在一起也就占了一個貨架,而在其周圍,來自德國、芬蘭、比利時的“洋啤酒”擠滿了兩個貨架。
售價方面,同樣以500ML聽裝啤酒為例,國產啤酒價格區間在4.5元/聽~10.8元/聽之間,以前價格相對便宜一直是國產啤酒對抗“洋啤酒”的優勢。而眼下,“洋啤酒”也放下身段,盡管不少“洋品牌”的價格依舊10元左右,但像5.8元/聽的價格已直逼國產啤酒的價格優勢,甚至比一些高端國產啤酒的價格還要低。
消費者
口味多價不高 很想嘗嘗鮮
采訪期間,記者在啤酒售貨區碰到兩伙購買“洋啤酒”的消費者。問及選擇購原因,消費者表示,“口味好”、“沒喝過”、“價格不貴”。
“洋啤酒”在口味上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那些喝慣了國產啤酒的消費者,在“好奇心”驅使下,很容易出手嘗試。而價格上,“洋啤酒”不再像以往那么高高在上,所以從年初開始,“洋啤酒”不僅超市布局上對國產啤酒形成反超,銷量上也在逐漸侵蝕著國產啤酒的地位。
商家
洋啤酒低價搶市有“背景”
已經從事酒類批發生意多年的于女士告訴記者,進口啤酒快速發展還是在最近這兩年。這主要得益于與國家關稅政策和保稅政策,以及國外啤酒產區貨幣貶值等利好。比如現在我國對進口啤酒的進口稅,HS編碼220300000,關稅為0,只有增值稅17%。歐元對人民幣匯率,則從2009年的高位,一路跌至目前的1歐元=7.185人民幣,跌幅累計已超過30%。
不過盡管如此,于女士在2013年最早接觸“洋啤酒”時,也有過猶豫,“除了成本考慮,啤酒保質期短,通常只有1年,而從歐洲產地走海路運到國內,路上的時間大概兩個月。加上通關、運輸等所耗費的時間,留給銷售的時間非常短。”不過隨著這兩年“德國啤酒屋”項目的興起,消費者對進口啤酒的認知度變高,市場對進口啤酒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現在我們公司代理的進口啤酒品牌已經有十幾個了,全部都是德國和比利時的一手貨源。”于女士說。
觀察
“洋啤酒”發展還需突破兩個瓶頸
從燕京、雪花、青島三大啤酒巨頭的半年報來看,啤酒行業整體下滑的態勢在二季度有所擴大。截至2015年6月,國產啤酒產量已連續13個月下跌,為近20年首次出現持續負增長。
從數據看,中國啤酒行業正處于低迷期,并經受著“洋啤酒”品牌的沖擊。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表示,近年來,進口啤酒的暢銷與國產啤酒增速放緩形成了鮮明對比,進口啤酒已開始沖擊國產啤酒市場,尤其是在中高端啤酒市場上。不過進口啤酒大規模涌進,對國產啤酒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國產啤酒相對進口啤酒最大的優勢在于價格和渠道上。雖然隨著零關稅、自貿區效應等多種因素,進口啤酒的價格空間越來越大,但國產啤酒的渠道優勢還在。對于國產啤酒來說,想要在今后的競爭中保持繼續保持優勢,首先仍是控制生產成本,一步優化渠道建設。再就是,可以借此機會學習進口啤酒先進的釀造工藝和生產技術,加速產品創新,豐富產品線,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的需求。 梁銘宣認為,當前洋啤酒發展還需要突破兩個瓶頸:一是國內洋啤酒品牌眾多,琳瑯滿目,消費者對洋啤酒品牌認知度有限,難以辨別質量優劣,洋啤酒想要在中國市場上樹立品牌、形成大規模的市場難度較高;二是相對國產廉價啤酒,洋啤酒的價格依然偏高,度數高,大多數長期飲用低濃度、口感清談的國產啤酒的消費者,一時難以接受洋啤酒,產品本土化也是洋啤酒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