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雖然已是啤酒生產大國,但卻并沒達到啤酒強國水平,要實現由啤酒生產大國到強國的質的轉變,還需要認真正視并解決當前啤酒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現象、問題。其次,我國啤酒行業由于長期瘋狂地兼并、收購,大規模地重復建設,擴充產能,加劇了市場的無序競爭,欺行霸市的壟斷行為日趨盛行,加上國外資本的介入,整個行業陷入了壟斷泥潭。以下是2015年我國啤酒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啤酒行業步入“新常態”
眼下,時值盛夏,正是啤酒消費旺季。今年的啤酒市場上出現了不少的“高富帥”產品,白啤,正是其中的代表。
其實,早在2013年,燕京啤酒就已經推出了原漿白啤。這個在中國市場還略顯陌生的名字,似乎在今夏成為行業焦點。今年6月,青島啤酒推出了全麥白啤。而有消息稱,華潤雪花也將于近期推出白啤,當前已進入內部測試階段。
稱白啤是啤酒中的“高富帥”,并不夸張,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賣得貴。在燕京啤酒的天貓官方旗艦店,一款12度500ml包裝的易拉罐原漿白啤,其每箱(12罐)的價格為307元,即便是促銷價,也達到了199元,折合每罐超過16塊錢。
除了這些全國性的行業巨頭之外,一些地方諸侯也在積極拓展高端市場。以金星啤酒為例,其在今年2月份就推出了原漿系列產品。據其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系列中一款750ml瓶裝的單品,市場售價高達20元,即使是相對便宜的易拉罐裝,每罐市場售價也在5元左右。
“現在這個系列的產品已經過了導入期,別看價格高,根據市場反饋來看,卻很受消費者歡迎。”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然而在行業人士看來,如今往高端發力已經成為行業發展態勢,產品結構升級也是啤酒生產企業不約而同的做法。“這跟行業環境以及消費者心態發生轉變息息相關。”上述人士表示。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啤酒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啤酒年產量達到4921.9萬千升,同比下降0.96%,這是24年來中國啤酒產量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
而目前,無論從噸位還是銷售額來看,啤酒都算是快消品中的最大品類,如此大的產能基數很難再現昔日高增長態勢。并且,全國不少地區的啤酒銷售已經連續兩年“旺季不旺”,氣溫的影響加上“三公”消費受限政策傳導的滯后,專家預測,2015年中國啤酒市場將會出現大的轉變。
低端保市場高端創盈利
之前幾年,中國啤酒行業不停地在上演著“大魚吃小魚”的游戲。而隨著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等中外行業巨頭的跑馬圈地,一大批中小啤酒生產企業逐漸銷聲匿跡。
而隨著一系列的并購整合以及擴充產能之后,中國啤酒行業進入了寡頭時代。據了解,目前國內前五大啤酒集團(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市場集中度已經接近80%。
但隨著行業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均消費已經逐漸接近極限,跑馬圈地很顯然已經成為過去,行業正處于結構調整的大時代。
“根據消費者心態的變化,啤酒消費已經開啟了由質量化到品牌化的轉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啤酒企業開始不斷調整產品結構,進行產品和品牌的升級。”金星啤酒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而伴隨著行業整體的產業結構調整,大批的低端啤酒開始逐步淡出市場。據記者了解,隨著原材料以及銷售等各項費用不斷上漲,目前3元以下的啤酒基本上沒有利潤空間。
“一瓶3塊錢的啤酒,利潤最多1毛錢。而一瓶10塊錢的啤酒,利潤在幾塊錢,并且消費者樂于接受高品質的東西,所以這就是啤酒企業搶占高端市場最根本的原因。”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以金星啤酒為例,今年推出了多款產品。其中原漿系列定位高端市場,純生系列的換代產品定位中高端。“目前在整個集團的產品結構中,中高端產品的占比已超過70%。而有的企業比例更高。”金星啤酒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盡管不賺錢,低端產品也不可能完全被拋棄,保持一個健康的產品結構對于啤酒企業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在城鄉市場,低端酒依然很受認可,如果你不做了,這塊市場馬上就會被別的品牌占領。而中高端酒除了提升品牌之外,最為實惠的作用就是為企業貢獻利潤。”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