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國產葡萄酒企業受到很大的沖擊!這種沖擊是多方面的,比如進口酒的進逼、宏觀政策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工業化生產帶來的個性缺失,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品牌印象。最最重要的是,消費市場的選擇!
國產葡萄酒以前的強盛更多體現在渠道強勢上。在一個品牌統系之下,通過遍及全國的經銷商網絡進行渠道強推,拉大終端促銷力度,從而影響和引導消費者。國產葡萄酒的這種做法在當時的背景下極具作用,葡萄酒消費啟蒙就是這樣被拉動起來的。事實上,那個階段也是國產葡萄酒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機。但接下來,國產葡萄酒發展受阻,需要明確的一個觀點是,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去看,國產葡萄酒將會是葡萄酒市場的主流,進口酒則會在特定價格區間或者特定品類上固定下來,重新回歸一個穩定的市場格局。
三個顯性特征揭示國產葡萄酒的崛起
以工業化大生產起步,大品牌企業的高舉高打是啟動市場的不二法門。
從世界葡萄酒的發展來看,新世界國家往往崇尚葡萄酒的工業化生產,而舊世界國家則傾向于手工作坊和酒莊,這種差別當初在中國市場上體現得最明顯。從1996年之后國產酒發展提速,首當其沖的就是張裕、長城、王朝和威龍,而他們通過強大的資本實力,扛起品牌運作的大旗。張裕、長城等都在央視投入巨資打造品牌,然后通過強大的渠道網絡增加市場推力,借此來影響終端和消費者。雖然當時也有些個性產品,但客觀來看,當時各大品牌銷量最大的都是老干紅系列,雖然也有陳釀、窖藏、橡木桶、樹齡、葡園等概念出現,但更多也只是概念?梢哉f,通過高舉高打,國產葡萄酒企業奠定了品牌格局,而工業化大生產的前提也滿足了啟蒙階段市場對產品的需求。
成也是渠道,微也是渠道,渠道是國產葡萄酒的生命線。
國產葡萄酒的強勢是建立在遍及全國的經銷商網絡基礎上的,而他們手中最強大的資源就是渠道資源。比如張裕三級銷售體系,在重點省份設立分公司,在縣市級市場建立辦事處,與公司總部形成三級,他們唯一的職能就是負責市場開發和渠道建設,增長對渠道的掌控力;而長城更為明顯,通過建立大商體系實現銷售,而大商手中核心資源就是渠道,比如吉馬、大水、龍程、朝批等,都是一方渠道巨擘。長城借助大商品類突圍的機遇,實現了自身的渠道建設和發展。
國產葡萄酒的這種渠道發展其實也是在效仿白酒的做法,當時渠道的進店費和買店費是很難繞開的一道坎兒,沒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和空中的品牌推力,是很難實現渠道突圍的。所以具有資本實力和持續品牌打造的國產葡萄酒企業具有先天的優勢。
事實上,現在國產酒發展勢頭受阻,也是表現在渠道力不夠。以前國產葡萄酒的代理商都成了進口酒的運營商,分散了國產葡萄酒的渠道影響力;加上消費者面臨著全新的選擇;而渠道和終端自身也開始多樣化選擇,很多大超都有了進口酒專柜。所以說,進口酒起勢表現在對渠道的控制上,而現在日漸式微,也是由于渠道力不足,渠道成了國產葡萄酒發展的生命線。
價格優勢明顯,當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樣。
在1996~2005年間,國產葡萄酒一家獨大,完成了產品和價格帶的升級,從老干紅到各種中高端產品一直到現在的酒莊酒,國產葡萄酒的價格優勢非常明顯,也逐漸形成30元、80元、120元、200元四個價格帶。隨著進口酒起勢,國產葡萄酒在中高端市場上逐漸喪失優勢,轉向百元以下和200元左右兩個價格帶。從市場效果來看,表現還是不錯的,能夠在進口酒全面沖擊下守住自己的陣地,并且通過酒莊酒等開始向中高端“逆襲”。
三個隱性特征昭示國產葡萄酒的未來
國產葡萄酒的“隱性”增長說明,他們只是被忽視,卻不曾被落下。
就在大家為進口酒發展速度驚嘆的時候,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問題,國產葡萄酒也在增長,除了2013年國產葡萄酒產量同比下降了14.59%,其他年份一直在保持增長。
2010~2012年國產葡萄酒產量增長相較上年都超過了兩位數。2014年,國內葡萄酒總產量116.10萬千升,同比增長2.11%;實現銷售收入420.57億元,同比增長3.91%。2014年全年葡萄酒行業資產總額由年初的387億元增長到年末的426.76億元。由此不難看出,國產葡萄酒其實也是在增長,不過數字不如進口酒那么耀眼,但由于其盤子比較大,所以仍然是消費的主流。
市場在洗牌,這種洗牌并非你死我亡,而是市場格局的重新劃分。
近些年大家看到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洗牌”,進口酒的強勢進入刺激了市場,行業格局的確面臨著重大變革。但一個讓人忽視的因素就是消費市場的增長和二三線市場的崛起!
從葡萄酒消費來看,即使是自然增長,也是非常喜人的。數字顯示,從2012~2014年,城市葡萄酒消費人群增長達到了12%,而在二三線市場這個數字會更驚人。以前可有可無的葡萄酒,成為重要場合、餐桌、宴會上不可或缺的酒種。得益于消費增長,國產葡萄酒也將會水漲船高。
從二三線市場來看,以非主銷區葡萄酒市場的強勢崛起表現最為明顯。有別于沿海一線市場,葡萄酒非主銷區市場在這輪進口酒熱潮中表現非常搶眼,比如河南、湖北、安徽、廣西、江西等。這些市場集中表現為渠道容納度大、網絡形式多樣化、運作主體不同、影響層面廣等特點。受此影響,在這些市場的縣鄉、非核心城市市場,國產葡萄酒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除了價格、渠道之外,大品牌統系是最大優勢。消費者對于琳瑯滿目的進口酒無法分辨,但對于國產酒的大品牌還是比較認可。事實上,國產葡萄酒的這種集中一個大品牌統系的做法,正好合乎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勢必會在未來體現出優勢。
最后,國產葡萄酒的根在中國,這不是一句空話,它的優勢將會在未來成為決定性因素。
有人會說,國產葡萄酒當然在中國,這不是廢話嗎!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F階段國產葡萄酒受困于進口酒的強勢崛起,其根本因素在于口碑,消費者普遍認為進口酒比國產酒質量好,所以選擇購買的時候會傾向于進口酒一些;而國產酒企業雖然發展受困,但也不能轉身就不做了,因為龐大的土地、酒莊、葡萄種植等已經投入進去,他們及時是微利甚至一定虧損都得堅持下去。這是國產葡萄酒的劣勢嗎?筆者認為正相反,這正是國產葡萄酒翻身的基礎!進口酒缺乏強勢品牌,而且現在市場上產品良莠不齊,低價低質的產品越來越多,總有一天,消費者會因為缺乏這種分辨能力,轉而尋求自己能看得到、摸得著的產品,這時候國產葡萄酒的基地或者說酒莊優勢就會凸顯,他們的堅持也就會轉化為市場消費力,而這種轉變將可能會讓國產酒和進口酒產生巨大的格局變化,堅持下來的葡萄酒企業可能會重新面臨發展的黃金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