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白酒行業在產量規模、銷售情況、利潤水平以及規模以上酒企數量的變化,不僅勾勒出白酒產業的基本面,更清晰地展現著行業的動態發展與關鍵變化。
1、10年復盤,“數”讀白酒基本面
很多時候,數字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說服力。
復盤2011—2019年,勢必要重點分析9年間的白酒產量、銷售收入、利潤總額以及規模以上的白酒企業數量,這四大數據有助于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白酒行業的基本面。(明確一點: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標準,要求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
注:1、2011—2019年的變化值,采用過去9年的最值與2019年數據的差額;2、2011—2019年的變化幅度,采用過去9年的最值與2019年數據的測算。
結合這張詳實的數據表格,我們成功地注意到10年內發生的變化:
1、2011—2019年,行業的白酒產量前5年都是一路增長態勢,每年都在1000萬千升以上,并在2015年達到最高值1315.9萬千升。之后連續4年,白酒產量整體呈下降趨勢。2019年白酒總產量為786萬千升、僅占歷史峰值的59.73%。
2、過去9年,銷售收入呈現波動上升的態勢,絕對值同比增加1871.1億元。2019年白酒行業累計銷售收入達到5617.8億元,刷新行業歷史記錄。
3、利潤總額在9年間增加了832.5億元,又多出了一個“黃金十年”的最高值。同時,2019年的利潤總額達到新的高度,即1404.1億元。
4、從2011—2019年,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整體減少了417家,2019年最新數據為1176家,占酒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2021家)為58.19%。
2、從升降曲線,看結構性變化
事實上,酒說對過去10年做階段性劃分,2013—2016年的深度調整期,正是行業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
以年度為單位,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產量增速從2013年開始放緩,到2016迎來全面下降趨勢,2017年出現24.67%的最大降幅。隨后,白酒產量的下降幅度開始收窄,2019年已降至0.76%。
一個容易讓人忽視的細節是,白酒行業在產量調整上都需要時間。因此,行業調整期的產量減少,主要是基于之前的市場情況和年度變化。因此,產量數據在時間上出現了明顯的滯后性。
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銷售收入,與行業發展和市場表現有著緊密聯系。
在時間上,很明顯的是,“黃金十年的巔峰期”增速出現在2012年,2013年之后銷售收入增速出現放緩,2016年出現11.2%最大降幅。
當時,由于“八項規定”和限制“三公消費”的政策出臺,讓曾經以政商務消費為主的白酒消費被冷凍、高端酒遭遇巨大壓力,包括今天炙手可熱的茅臺在2013-2014年都在開放經銷權、下沉銷售渠道。同時,大批企業紛紛向下延伸,大眾酒成為那個時期的行業熱詞。
隨后,白酒行業迎來復蘇,頭部酒企紛紛發力,茅臺、五糧液、國窖1573等高端酒持續擴大市場份額。2017—2019年的短短3年時間,白酒整體的銷售收入增加865.9億元,行業開始結構性增長和存量競爭。
同樣的,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利潤總額情況,與行業的關聯度更高、表現也更為直接。
深處行業調整期的2014年,當年度的利潤總額出現最低值與最大降幅。隨后,利潤總額開始觸底反彈,開始了連續5年的增長態勢。特別是2017-2019這三年,利潤增幅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上。
3、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機會
讓歷史告訴未來。澎湃十年的變化,讓行業在感受到更多不確定性的同時,也在激發大家努力尋找確定性機會。
首先,來自宏觀層面的政策影響和發展趨勢,對白酒行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比如2015年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新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發展策略和思路,都在深刻影響著酒業發展和結構化升級。
透過十年發現確定性趨勢。比如國家的貨幣供給量不斷增加、人口出生率走低、老年人口占比擴大,這些潛在要素一方面對產品價格造成影響、推動消費升級;另一方面則是提出吸引年輕消費群體、挖掘未來增長潛力的發展命題,這些或許將持續影響著白酒的下一個十年。
其次,白酒存在著周期性變化,目前中國白酒結構性繁榮的長周期沒有變,向優勢品牌集中、向優勢產能集中、向優勢產區集中的大趨勢愈加明顯。比如醬酒品類的火熱、高端酒勢能的集中釋放等就是很好的事實證明。
再者,行業的結構性分化進一步加劇,“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凸顯。一線名酒、省酒龍頭以及區域強勢品牌占據著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2019年茅臺、五糧液攜手過千億,行業百億陣營在加速擴容的同時,門檻也越來越高。再加上2020年疫情帶來的市場影響,讓行業承壓明顯,也考驗了頭部企業基于品牌和市場優勢,具備很強的抗風險能力、發揮著行業“壓艙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