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6月12日晚間,青青稞酒公告稱,公司與電商中酒時代簽署協議,擬以自有資金受讓其在冊股東部分股權及認繳中酒時代新增注冊資本的方式,投資1.44億元取得中酒時代90.55%的股權,占公司2014年末經審計凈資產的6.47%。
酒水行業是中國的傳統行業中華文化賦予了酒水行業旺盛的市場需求,加之其獨特的行業特征,使酒水一度成為市場、資本爭相追逐的熱點。酒水行業主要細分為白酒、啤酒、葡萄酒三大品類。
白酒:中國白酒企業林立,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白酒企業的保守數量要在18000家以上,白酒行業內產品品牌總量要超過40000個。自2003年以來,中國白酒產量基本步入穩定期,并且穩從中略升。但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受三公消費政策的影響,發展進入調整期。
白酒行業向大型名優白酒企業的強勢品牌集中趨勢明顯。我國白酒市場集中度向著大型企業、“大品牌”集中:前20位的骨干企業的銷售收入基本上占全行業的40%之多,利稅占全行業的60%左右,產量約占全行業的30%。另外,白酒行業向大型名優白酒企業的強勢品牌集中、向地理性集中的趨勢也很明顯,白酒產銷的地理性優勢明顯:中國白酒銷售額1/3在四川實現,還有1/3在河南、安徽、山東、貴州、廣東等省份實現,另外1/3在其他省份實現,川酒地域性優勢突出。
啤酒:是酒水行業最早出現“馬太效應”的品類,經過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及企業間的并購整合,目前中國啤酒企業數量為250家左右,擁有工廠550家,以及1500個啤酒品牌。總體來說,中國啤酒市場供過于求,產過于銷。中國啤酒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十大啤酒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已經達到70%。其中,華潤雪花、青島、燕京均已成為全國性啤酒品牌,均占有1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共同占據了行業4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作為市場第二梯隊的金星啤酒、重慶啤酒、珠江啤酒、金威啤酒市場份額一般要在5%以下。
葡萄酒:中國葡萄酒目前僅300億左右的市場總量,相對于白酒數千億市場來說目前還只是“小兄弟”,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飲酒習慣也在發生著悄然變化,那些還在酒桌上拼殺白酒的幾乎都是60、70一代人,40、50一代身體已經不能再允許太多折騰了,而80、90后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的飲酒習慣明顯不同于他們的父輩了:“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添一添”的被動飲酒方式已經被更生活化、更自由地飲酒方式取而代之了。雖然葡萄酒也會不例外受到三公消費政策受的波及,但是由于葡萄酒在國內酒業市場所占份額比較小,且國內市場中高價位產品仍不是主流,相對于傳統的中國白酒來說,市場影響要小得多,未來3到5年中國葡萄酒必將會高速增長,甚至會出現暴發性增長。
然而,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由于禁酒令、三公消費政策趨嚴以及塑化劑事件等的影響,一線酒水市場規模出現萎縮。酒水行業結束了“量價齊升”的黃金發展期,全行業進入了結構化調整期。但由于大眾消費受傳統理念的影響,酒水仍表現出具有剛性需求的特點。其中以白酒為例,2013年白酒產量達到1,226.2萬千升,較2012年相比增長了6.33%。
酒水行業白酒行業也走過“黃金十年”,如今依靠剛性需求仍能維持一定的增長,但要想長足發展,仍面臨五大問題:
從發展模式上來說,傳統市場營銷主要服務于各級經銷商與各種酒水終端門店,發展模式較為單一,較難實時掌握酒水市場供需動態,容易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
從方向上來說,傳統渠道打的就是一個以價格與分銷渠道為核心的渠道管控力。誰掌握了渠道,誰就掌握了一個區域市場內的核心競爭力。傳統酒水行業分銷渠道單一,用戶黏度不高。
從人才的成長環境來說,長期在傳統模式下成長的人,他們不太會去注重產品本身,更多的會去注重品牌營運過程中與經銷商各環節各群體的利潤分配比例,如招商,廣告宣傳等。
從人才的結構上來說,傳統模式,公司的整體架構與核心都是圍繞著渠道的營銷、駕馭、維護來組成,80%的銷售人員,剩下的20%劃分為后臺物流配送,財務、人力資源等。
從高層的年齡結構上來說,傳統模式下核心管理層的年齡基本在40歲及以上,酒企轉型,對于他們來說較難拋棄多年的市場認知與習慣,這對行業的創新發展起到一定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