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末,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602家(其中大中型企業617家),總資產9000.25億元,其中,進出口總額36.85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71.96%,進口額28.39億美元,出口額8.46億美元。
可見,盡管有少數酒類企業的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但國際化拓展步伐仍然緩慢,國內酒類進出口額有較大的“逆差”。
尤其是白酒國際化問題。長期以來,眾多知名白酒企業在滿足國內市場發展的同時,紛紛實施國際化戰略。今年一季度,貴州省白酒行業(主要是茅臺)出口創匯4347萬美元,同比增長99.6%,成為近5年來同期出口創匯最高點。
但必須承認的是,當前中國白酒出口還存在著“困境”:關稅壁壘,很多國家處于保護本國酒類行業發展的考慮,對酒類進口設置了高關稅;口感適應障礙,即使出口到國外,由于缺乏與之匹配的消費環境和文化,出口的白酒消費群體也主要為華裔群體,出口市場也多以歐美華裔聚居的地區和韓國、東南亞等與中國有文化淵源的國家和地區為主,一般國外消費者在不接觸中國飲食文化的前提下很難適應白酒的口味。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個障礙是標準問題。我國白酒行業正規廠家生產的白酒都符合國家標準,但釀制工藝中帶來的一些難以精確衡量的微量成分,成為白酒出口的障礙,這些成分本身對人體是無害的,但由于與美國FDA等法律法規不相符、缺乏詳實的數據,而難以打開國外市場。
這是潛藏在白酒國際化困境背后的規則博弈。
國際化是白酒一項重要戰略
2015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中的最后一年。今年以來,隨著白酒行業開始回暖,國際化話題再次進入活躍期。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瀘州老窖、青青稞酒、古井貢酒、老白干酒等知名白酒上市公司均再次提出進軍國際化的議程。
青青稞酒今年已經計劃先將青稞酒出口到美國,再到歐洲。由于“盧布”貶值,出口俄羅斯的計劃被安排到最后面。目前,公司的海外部和美國團隊正在運作青稞酒出口美國的各個環節,今年可以實現出口美國,并進入美國的烈酒流通渠道。
青青稞酒海外部是公司在美國建立的葡萄酒事業基地,其美國團隊在美國有人力資源、經驗、渠道優勢,公司也將從基礎酒體著手研發改良青稞酒口感,使其適合美國人飲用習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白酒出口。
白酒國際化,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出現的熱點問題。盡管道路艱難,但每踏出的一小步,都決定著白酒行業發展的歷史進程。
行業也鼓勵白酒企業“走出去”。《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引導一批知名品牌參與全球競爭,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走向國際市場,使中國白酒成為世界的白酒。
近年來,在白酒產能不斷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相對飽和、其他酒種爭搶白酒市場和行業調整倒逼變革等大背景下,國際化還成為白酒行業競爭力的體現。中國經濟和文化實力的不斷增強等,也成為白酒踏步國際化的歷史機遇。
國際化是白酒行業一項重要的戰略。據《華夏酒報》記者了解,自2010以來,行業先后與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墨西哥、意大利、智利、阿根廷等國家的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建立信息交流平臺。2012年和2013年行業還組織生產企業銷售負責人、經銷商赴法國、意大利、瑞士和俄羅斯進行考察,了解當地酒業市場情況。2014年,商務部酒類流通管理辦公室組織的酒類流通管理培訓班,遠赴澳大利亞深度了解澳大利亞烈性酒市場情況、學習當地酒類流通管理工作,為國內酒類流通市場提供經驗。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也提到,近年來,為推動中國白酒的國際化進程取得實質性進展,早日開創中國白酒市場的藍海領域,協會還在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與領袖企業、骨干企業們共同謀劃中國白酒走出國門。白酒企業抱團出海,樹立中國白酒的文化自信和品質自信,具有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