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問題凸顯白酒規則困境
作為中國文化的優秀傳承之一,中國白酒理應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但現實并不容樂觀,中國白酒目前在海外市場的銷售規模極其有限,而且以海外華人為主要消費群體,而國內市場上,進口酒大量涌入。
國際化推廣難度大,導致不少企業僅將之看作一個口號。大多數白酒企業的精力還是在國內,諸如產能擴建、市場推廣、產品創新等。相比在海外市場建設營銷網絡,國內市場投入少,不需要太大的人力和財力,并且海外距離遙遠、匯率變化大、部分國家經濟乏力甚至政府破產等,都加劇白酒投資的不確定性。
白酒國際化困境背后最重要的是標準問題。迄今為止,我國白酒在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中仍然屬于“每升酒精含量低于80%的其他蒸餾酒及酒精飲料”,沒有獨屬的商品編碼,這對我國白酒走向國際市場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標準問題凸顯的是白酒行業尚未掌握國際競爭的規則。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孫選中教授對《華夏酒報》記者表示,基于在國際市場的發展,白酒行業需要有核心競爭力,但它來自哪里呢?產品、質量、品牌、文化底蘊,都不可或缺。但有一點同樣不容忽視,即掌握國際競爭的規則。
在孫選中看來,中國白酒不乏優秀的品牌,然而卻遲遲無法轉化為真正的國際競爭力,其根源在于我們缺乏規則的話語權。
“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衡量是什么呢?是掌握國際競爭的規則。如果我們沒有掌握規則,甚至未能與國際規則標準充分接軌,即便是再好的產品與品牌,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垮掉。道理很簡單,市場規則的制定者是競爭對手,等于去對方的世界里探險,那我們憑什么去贏得競爭的主動權呢?”孫選中說。
所以,中國白酒要成功應對國際化的競爭壓力和發展挑戰,必須要解決規則問題。我們不僅要讓國際消費者認同中國白酒的品質與風味,還要加快推動白酒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要成功打造中國白酒的世界標準。
事實上,標準不足也是酒類行業多次危機事件的根源所在,其危險超過了經營風險和商業風險。因為經營和商業方面的風險,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約束來盡量規避,而標準不足,往往導致企業在毫不知情、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馬失前蹄。
推動白酒國際化的頂層設計
我們知道,在國際市場上,最為成功的蘇格蘭威士忌、法國干邑白蘭地,都有近似于法律的嚴格界定。英國政府1988年頒布的《蘇格蘭威士忌法案》稱,蘇格蘭威士忌只能擁有因傳統發酵、蒸餾所使用的原料和制造與陳年的方法所產生之色澤、香氣與口味,且除了水與酒用焦糖之外禁止添加其他物質。而干邑白蘭地必須在指定地點中由指定的葡萄種類生產,必須在法國橡木桶中陳釀,造就其色澤和味道。
到底什么是中國白酒?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在擁抱白酒的國際化時代之前,應該形成定論,甚至進行極其嚴格的界定。
當前,已有企業在推動這樣的白酒國際化頂層設計。在“史上最嚴”的新版《食品安全法》通過之際,山西汾酒率先在同行業內提出并執行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食品安全內控標準,以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和規則,融入國際市場。
“中國白酒要想走向世界,必須要做到中國標準達到和超過國際標準,中國標準最終要影響到國際標準。汾酒集團率先在同行業內提出并執行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食品安全內控標準,進一步加大與國際化對接的能力,使之更加符合國際市場通行的法律、法規要求,建立與國際蒸餾酒標準接軌的‘中國標準’。”山西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對《華夏酒報》記者表示。
“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專利,三流企業賣產品”,“得標準者得天下”是目前全球產業界的共識;“產品出口,標準先行”的理念在國外釀酒界己成為重要的戰略思想。
因此,白酒要進入國際化時代,必須完成這樣的頂層設計:共同制定和實施白酒國際化標準戰略,提升白酒標準對產業國際化的技術支撐作用;規劃與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完整、安全的標準化體系,制定白酒國際化標準的根本;制訂白酒國際化標準,要加強與世界各國蒸餾酒組織的交流與互動,讓中國白酒的科學價值和卓越品質體現在國際標準中,根植于國際消費群。
相較于歐美國家酒類產業成熟的標準化戰略,我國白酒的標準化建設起步較晚,但我們正在勇敢地自我加壓,向國際標準前進,向國際市場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