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酒精飲料之一,是可可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飲料。中國啤酒行業經歷了高歌猛進后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下面看下當前我國啤酒行業的現狀和市場發展情況。
外媒稱,2014年中國人的啤酒消費量十余年來首次出現同比減少。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中國啤酒消費量約4939萬千升,同比減少約1.8%,為國家統計局自1998年開始該項統計以來的首次減少。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啤酒總產量為5061.54萬千升,同比增長4.59%。這已是繼啤酒行業自2012年以3.1%的增幅打破近20余年來產量增幅首次跌破5%之后,第二年增速低于5%,情況在2014年變得更糟。
數據顯示,2014年1月-12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達4921.85萬千升,同比下降0.96%,這是十年來啤酒產量的首次下降。下面是對二三線啤酒廠商發展情況分析。
隨著啤酒類上市公司2014年年報進入密集披露期,二三線啤酒企業的一些困境也暴露無遺。
日前,重慶啤酒披露的2014年年報顯示,公司凈利潤7343.52萬元,同比下降超五成;早前披露年報的啤酒花業績同樣慘淡,公司營收、凈利潤均有不同幅度下降。此外,西藏發展、蘭州黃河等啤酒業務增長亦顯乏力。
實際上,由于啤酒市場逐漸飽和,對于二三線啤酒商而言,單純依靠產能提升增加利潤愈發艱難。有報道稱燕京啤酒2014年業績下滑,如今更多二三線啤酒企業的業績表現,更加印證了行業向一線龍頭集中的趨勢。啤酒專家方剛亦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啤酒業過去更多追求產量,而現在“調結構”已是主旋律。
二三線啤酒業績堪憂
重慶啤酒年報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31.69億元,同比下降6.44%;凈利潤7343.52萬元,同比下降53.74%。盡管利潤下滑與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有關,但重慶啤酒銷售下滑成為不爭的事實。2014年報顯示,公司2014年啤酒銷量為104.76萬千升,總銷量比去年下降15.44萬千升。
同為嘉士伯控股的啤酒花亦未逃離業績下滑命運。201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3億元,同比減少13.39%;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3775.92萬元,同比減少60.02%。
此外,西藏發展發布業績快報預測,公司2014年凈利將同比下降,較上年同期減少85%~75%。盡管西藏發展表示,2013年公司出售股權等事項的非經常性損益金額達到1.29億元。因此,公司2013年凈利的基數較高,導致2014年同比大幅下降。但從其此前披露的半年報和三季報看,公司啤酒銷量、營收都出了明顯萎縮。
另一啤酒上市公司蘭州黃河凈利則出現較大改善,其中,二級市場的投資收益貢獻不少,但在啤酒銷售上也并未見較大起色。
雖酒企紛紛就業績下滑給出多個客觀原因,但長期關注啤酒業的一位券商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業績下滑的根本原因還在于競爭環境、價格戰越發激烈,讓啤酒銷售利潤走低。
從追求產量到調結構
從相關啤酒行業市場調查分析情況可知,啤酒企業已經告別過往以增加產量和規模實現增長的時代,國內啤酒總產量10多年首度出現下滑。
2015年1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啤酒專業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啤酒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12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為4921.85萬千升,同比下降0.96%。“現在我國啤酒行業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70%,完全能滿足市場需求,國內啤酒產量已經飽和。”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產能“觸頂”之后,以往以增加產能獲得利潤的路也越發難走。方剛認為,新常態下的“調結構”成為關鍵詞。“產品結構從金字塔形的低端結構逐步向中高端轉移,中高端的結構增長將是企業業績增長的主力;此外,新常態下,噸位考核的比重將降低,以結構調整為中心的金額考核會登場。”
實際上,調結構、重品牌塑造成為啤酒廠商突破口。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下,珠江啤酒、惠泉啤酒則分別實現了50%、70%的凈利潤增長。
其中,珠江啤酒提出推進“聚焦市場、聚焦產品”戰略,實施產品結構優化轉型,包括加入易拉罐產品,謀差異化發展;萑【埔鄬⒃鲩L原因歸功于營銷策略和產品結構上的改變。
重慶啤酒早已意識到產品結構的重要性。2014年,重慶啤酒持續實施產品結構優化策略,同時基于品牌戰略的考慮,縮減了部分低端、利潤率低、銷量大的品牌。重慶啤酒還表示,2015年,公司計劃以國際高端品牌(嘉士伯和樂堡)與本地強勢品牌(山城和重慶)四款啤酒作為品牌組合,實現突圍。
但在上述分析師看來,地方性啤酒企業想要成長成為全國性企業,難度較大,市場格局是向最大的企業集中,突圍很難。
經歷了2013年到2014年的行業整合、并購,啤酒市場強者恒強的格局也愈發清晰。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4家最大的啤酒生產商的市場份額總計達到70.6%。對于二三線啤酒廠商,未來的日子無疑將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