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
提價每每相似,原因卻不盡相同
2016年第四季,酒行業的最大主題是個“漲”字。
首先,老大在漲。上半年還保持沉默的茅臺,下半年終在沉默中爆發。7月份開始,53°飛天茅臺酒一批價悄然上漲,漲幅過百元,F在,茅臺酒出廠價仍維持819元,但一批價及終端價已雙雙沖破千元大關。
茅臺酒價的上漲,得益于廠家一系列對市場供需關系的有效運作,比如控量保價,以及行業調整期,通過降價打開消費空間。后半年,茅臺高層一再強調不提高出廠價,年末經銷商大會重申“增量穩價“”政策,但市場已在發揮作用,茅臺酒價格走高已是不爭事實。
其次是五糧液。同為高端價格標桿的“普五”,年初就在市場上醞釀漲,五糧液公司兩次宣布提高出廠價。在年末經銷商大會上,五糧液公司提出,2017年將繼續減量提價,讓核心產品價格體系繼續上漲。
在兩大行業標桿高端產品漲價之際,多數名酒企業和區域企業也在漲價,包括水井坊、瀘州老窖、郎酒、汾酒、洋河、伊力特、金沙等白酒企業,和古越龍山和會稽山兩個大型黃酒生產企業,以及保健酒企業領頭羊勁牌。
漲價每每相似,原因卻不盡相同。對名酒企業而言,漲價是提升行業排名及追求利潤的手段。茅臺酒價已“飛天”,其他名酒企業考慮的是,不能再有更大的差距。
綜合運營成本上升,是很多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區域酒企不得不漲的原因。
此輪行業漲價潮仍存在一定爭議。對于那些渠道庫存較低的酒企,漲價或許是“順勢”的市場行為。但如果市場并沒有向好,提高出廠價干什么呢?經銷商本來已“受傷”很深,渠道普遍反映利潤不高,提高出廠價,廠家固然爽了,經銷商卻頹了。
這輪漲價潮也不是行業基本面好轉的信號。走到當下,酒企經營狀況已出現“兩極”,順勢推動酒企的銷售政策變化,一線酒企通過漲價市場突圍,二三線酒企被動而戰,對于“強分化”下的酒行業而言,這意味分化再加劇,行業未來格局隱然出現。
并購
名酒牽手,凸顯“強分化”邏輯
2016年,酒業并購以“跨界”形式到來。
最受關注的是兩大名酒的跨省并購。八大名酒之一的安徽古井貢酒并購了十七大名酒之一的湖北黃鶴樓酒,兩大名酒實現牽手。
分屬安徽、湖北,古井貢和黃鶴樓本來在市場上存在較少競爭,并購之后最大目的是形成合力,也就是古井貢酒集團高層提出的,打造“雙品牌”戰略,啟動“雙名酒”戰略。
對于古井來說,這是美好的愿景。安徽市場增長有限,借助并購在華中區域擴張,可大大減少市場強度。古井貢酒在河南市場的擴張已穩扎穩打拿下10億份額,眼下,再拿下具有品牌優勢的黃鶴樓名酒,古井貢酒的全國化的擴張,并非一句虛話。
這個并購對徽酒是有突破性的;站栖妶F在行業內向來以精耕細作、務實扎實而著稱,前兩年,兩家徽酒企業上市,引發了徽酒從營銷走向資本的暢想,現在已有了一場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