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在酒類行業的深入,以酒類流通渠道為先導的變革、尤其備受追捧的酒類O2O也進入野蠻生長期,從企業數量到門店數量都在快速擴張。
但隨著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創業項目盲目估值的隱憂,投資人的出手越來越謹慎,融資難度的逐步加大,酒類O2O的淘汰賽也正加速到來。上門服務類眾多O2O項目的“寒冬”和猝死也即將上演。
狂奔:從數量到規模野蠻增長
業內已經或者正在推出酒類O2O項目的公司,大約可分為三類。一是如酒仙網的酒快到、1919酒類直供、中酒網馬上喝、品尚紅酒、購酒網、歌德盈香、華龍酒業、酒龍倉、酒便利等等近20個獨立第三方平臺;二是聯想佳沃葡萄酒、洋河股份洋河一號等廠商自建平臺;三是如茅臺、五糧液等企業的自營電商與線下經銷商開設的專賣店打通而來的廠商結盟式O2O平臺。
換個角度看,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從B2C線上直接切入O2O;二是從線下連鎖切入線上,其中包括傳統經銷商直接投資的連鎖項目,以及廠商松散加盟連鎖的品牌專賣店項目。基本覆蓋了酒行業流通的全產業鏈。
僅僅一年多時間,酒類O2O從概念傳播到初步試水,參與其中的企業數量快速膨脹,“規模”與“份額”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核心點。無論哪種類型的項目,雖原始基因有差異,但都在快速擴大門店規模。
酒龍倉提出“百店計劃”;酒仙網旗下酒快到推出“竹林計劃”整合百家線下酒類連鎖打造酒類O2O聯盟;歌德盈香先后收購也買酒、酒老板等,并與廣東、浙江、福建等11家酒類流通大商成立合資公司,發力酒類O2O;1919酒類直供在加快全國化布局,2015年開滿500家門店的計劃已經實施;洋河一號則已經完成了省內落地,正在全國進行布局門店······
我們知道,“規模經濟”的野蠻生長是互聯網創業的重要特點之一,尤其直達C端的交易和服務類平臺(無論B2C還是O2O),形成了做C端必燒錢的普遍認知,更出現了“沒有傻逼的燒錢,就沒有牛逼的模式”等廣為人知的觀點。前期通過“高舉高打”求規模搶占市場占有率,所謂“培養用戶習慣和依賴”,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多支持。后期固化流量,換取更多變現實現盈利。
但今天還是如此嗎?
在酒類行業和互聯網創業領域共同的深度調整下,酒類電商、傳統流通渠道都在謀變重構,資本市場對創業項目的評判也日益謹慎。商業模式不清晰、單單靠燒錢拼流量獲取用戶的O2O項目在其他領域已經有不少猝死案例。
酒類O2O對酒類行業整體轉型的推動毋庸置疑,但如果不想步入其他領域諸多死亡案例的雷區,所有參與其中的酒類創新企業,其商業邏輯的梳理、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的探索、優化、升級、復制,個人認為要走的路還很長。
野蠻增長背后:僵尸型O2O遍地
對于酒類O2O來講,其運營本質是“消費者通過線上下單,企業通過線下實體店就近配送”。而今天野蠻增長的背后,一些企業只求數量和規模,不求服務質量和體驗等問題也初顯端倪:
部分項目從線上平臺或者線下門店逆向流轉,線上線下閉環并沒有打通。導致線上訂單無法得到線下門店的及時配送支持,或線下門店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線上導流的訂單;部分項目則是線上+線下的簡單組合,模式梳理不清,內部無法產生協同效應,難以保證用戶消費體驗,也無法實現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一體化服務。
對于上述類型,我姑且稱之為——僵尸型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