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酒業產區概念,人們首先會想到世界著名的葡萄酒產區波爾多、納帕谷等,而“產區”這一概念,其最早也是來源于法國的波爾多,而波爾多產區也正是以這種概念化的模式升華了人們對其葡萄酒品質的認識,使得波爾多的葡萄酒馳名世界,從而人們一提到葡萄酒就會聯想到法國的波爾多。
近年來,白酒行業也再注重打造“產區概念”,例如去年年底敘府酒業、戎德坊酒業、君子酒等28家酒類企業就已抱團成立了宜賓酒股份有限公司;汾酒集團作為投資主體之一的中汾酒業也已進入了建設階段等。
據佳釀網(公眾號:jianiang_cn)記者了解,白酒產區概念的學術理論提出者是被業內譽為“醬人席”的貴州仁懷宏盛酒業有限公司首席調酒大師席玉。對此,席玉表示,“在行業內,我首先提出中國白酒要走‘產區+香型’的發展模式,主要考慮如何與國際市場接軌,更接近于國際慣例;其次,也為我國不同地域的白酒企業凸顯自身品牌個性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同時,席玉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席玉認為,“產區概念”一旦深入人心,便于消費者對于白酒品質的更深層次認知,從而帶動整個行業進一步的良性發展,對于白酒的國際化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其實,產區概念的施行,對于產區而言,其首先就是要提高產品的物質價值。因產區內囊括了名酒企和許多區域中小酒企,所以這就更加要求酒企發揚“工匠精神”,在產品本身的品質上下功夫,如此一來便于產區概念的深入人心和推廣;其次也要注重提高品牌的情感價值。某個產區里,因有既定的地方情懷、生活方式和區域的傳統文化傳承,加重這些情感價值,也便于引起消費者的共鳴。
白酒行業經過這幾年的調整和變革,早已由政務消費轉變為消費者居于主體的個人消費。目前,消費者買與不買,其核心價值已然回歸到對產品本身值不值的訴求上。簡言之,白酒行業正進入價值競爭時代。其白酒價值競爭,主要是針對產品價值是否高性價比、渠道價值是否高便利性以及傳播價值是否高互動性。而白酒的高性價比,是酒企在市場競爭力的核心。但酒品是否是高性價比,不是由酒企去既定,而是讓消費者自己去感覺和體驗,而當前興起的產區概念無疑對中小酒企打了一針強心劑,一旦產區的概念深植人心,那么居于產區核心的中小酒企的也會進一步提高了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眾所周知,波爾多是紅酒產區,鑒于紅酒的釀造注重七分原料和三分工藝,這也造成白酒產區與紅酒產區存在頗多差異。中國白酒則是高度依賴于環境的一個特殊行業,白酒與一方水土息息相關,比如水質、土質、氣候等等,離開了這個特殊的生態地域環境,出品的酒質和風格會受到影響,而白酒的“產區”又絕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省,而是整合于某種氣候、土壤、糧食等相近的省市,如業內公認的川黔產區、黃淮產區,所謂 “水乃酒之血,糧為酒之肉”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資源也直接賦予了相應的產區硬性指標。
席玉指出,白酒的釀造特點直接成就和鑄就了白酒的產區特色。以茅臺鎮為核心的醬香型白酒產品為例。說到醬酒,消費者很自然的聯想到茅臺,這源于茅臺酒得到市場的一致青睞,其品牌和價值也是扶搖直上,而“產區概念”的實施則是依托于傳統的核心釀酒區域,通過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傳統工藝,和釀酒文化,將之融入到區域內企業的生產經營中,使得產區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之間互為促進,從而有利于包括茅臺在內的所有產區內的醬酒企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對于行業早日走出“寒冬”也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同時,席玉還指出,目前白酒的核心產區諸如宜賓、瀘州、茅臺鎮等都面臨著這一問題,即消費者只知道有某個大企業或某個品牌酒,卻不知道該地區為白酒核心產區,更不知道本地還有其他知名白酒,而如今“產區概念”的實施,對于緩解這一情況是一種很好的探索和嘗試,對于消費者而言,也可以更加便于的接受那些白酒核心產區的其他知名品牌白酒。
據悉,席玉精心盤勾的一款名為黔糧傳的醬酒即將上線眾籌,就是基于上述情況下產生的。席玉表示,其實在很多經銷商和消費者心目中,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早已形成了產區概念,以醬酒為例。消費者對于醬酒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茅臺酒作為中國醬酒最高形象的代言,更源于茅臺鎮特有的釀造環境優勢,保障了醬酒品質的高貴血統,以高標準要求生產是提升企業的一次發展。產區概念已進入人的潛意識中,也進一步凸顯了醬香型白酒受限于工藝和環境的獨特屬性,成為中小醬酒企業品牌提升的有利基礎。而黔糧傳酒正是融合了茅臺鎮的醬酒特色和傳統工藝,其是醬酒產區內一次很好的嘗試和探索,對于未來產區內的中小醬酒企業而言或許有其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