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名酒企以及區域中小酒企業績的持續反彈,白酒行業“回暖”態勢進一步得到確認,也標志著行業調整接近了尾聲。在本輪調整中涌現出了許多新興的品牌,并得到了業界的肯定和消費者的追捧。例如瀘州老窖與酒仙網合作推出的互聯網專銷品牌“三人炫”,以定位新生代消費群體的江小白,甚至是主打文化情懷的黔糧傳等等。
堅守工匠精神 鑄就白酒復蘇基石
事實上,目前酒業的回暖,除了消費升級帶動下的需求增長外,在工匠精神指引下酒業也獲益良多。自去年國家將工匠精神納入到政府工作至今,白酒的工匠精神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在中國白酒手工制作傳承人、被業內譽為“醬人席”的席玉看來,工匠精神不是“短平快”,而是對所從事的工作做到極致的那種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白酒傳統復雜的技術工藝和手工釀造,其實就是一門手工文化,是凝聚了一代代釀酒大師們苦心專研、千錘百煉成果后的藝術杰作,最能體現中華文明的包容內涵。用席玉的話來說,“白酒作為中國的國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工匠精神”。
據了解,席玉盤勾的黔糧傳醬酒就是他堅守工匠精神下的典范代表。白酒知名專家、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莊名揚對黔糧傳做過這樣的品評,“為糧食做傳有情懷,為匠心做注有堅守”。正如季克良大師所說的那樣,“對它(白酒)的傳承更有一種歷史責任在里面。這就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培養工匠,培養出有工匠精神的人,這樣我們的行業才能越來越興旺發達”。
白酒作為中國獨有的酒精飲品和傳統技藝下的精品,是一代代匠人錘煉專研的結晶?梢灶A見的是,在工匠精神的堅守下,行業一定會朝著更加健康良性的道路發展下去,而今酒業的回暖就是很好的佐證。
弘揚白酒文化 傳承中華千古佳釀
酒業回暖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面臨消費者斷檔的風險也是目前酒業不容忽視的問題。據資料顯示,當前白酒消費的主力軍依舊是60后和70后消費者,而新生代80后和90后,對白酒的了解和依賴程度顯著低于60后和70后。
對此,業內普遍認為,新生代消費者對白酒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解或偏見,隨著他們成為市場的消費主體,白酒消費者斷檔的風險將日趨凸顯。這一局面產生源于白酒文化以及白酒知識在傳承和普及上滯后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白酒行業對消費者的教育存在很多的缺失。
其實,在推廣酒文化和普及酒知識層面,黔糧傳雖然是新興的白酒品牌,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黔糧傳是行業首款為糧食(糯高粱,又名“紅纓子”)做傳的白酒品牌。在傳記中,《黔糧傳》不但闡述釀酒中糧食的重要性,而且也分享了醬酒的獨有釀造工藝。
據黔糧傳操盤手、資深酒評人酒評君介紹,黔糧傳品牌創意正是基于對糧食的尊重。酒評君說道,“民以食為天,古代每逢盛世,釀酒業就會發達,這源于百姓有了余糧從事釀酒。而一旦社會陷入戰爭時期,百姓自食尚且不足,更不會用糧食來釀酒,釀酒業自然也就衰落。‘國運昌則酒業盛,倉廩實而釀事興。’(節選自《黔糧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酒評君看來,當前國家興旺發達,釀酒業更是空前的繁榮,但反觀白酒消費群體卻陷入斷代困窘,所以借助酒文化和酒知識的宣傳消除新生代消費者對白酒的誤解,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已經迫在眉睫,這也是推出黔糧傳品牌的初衷。全國白酒專業委員會專家、國家級評酒委員賴登燡品鑒黔糧傳后點評到,“傳播酒文化,傳承酒禮儀;推動酒技藝,普及酒知識。”。
是的,國運昌則酒業盛,倉廩實而釀事興。白酒歷經千年傳承至今,無論是堅守工匠精神助推白酒行業進一步回暖,還是弘揚酒文化逐步拉近與新生代消費者的距離,這都是酒業共同面對和必須解決的課題。四川釀酒協會副會長、專家組組長曾祖訓對黔糧傳曾做過這樣的點評,“醬遇糧材香愈正,匠心獨具品自高”。這既是對黔糧傳的肯定,應該也是對整個行業的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