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這是昨(18)日宜賓白酒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們使用的高頻詞。市場的變化成為了常態,白酒產業增長速度、發展方式、結構調整、發展動力等問題如何解決?新常態需要新思路,記者收錄了專家學者的部分精彩發言,與讀者一起關注白酒產業“新常態”。
生產要現代化市場要國際化
中國白酒要走向世界,酒都之酒要率先走向世界。不過在走向世界之前,白酒標準要適應現代化、國際化要求,白酒的香型也需要不斷創新發展。
我們要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飲食習慣、需求進一步調整白酒的包裝、口味,提升內在品質。另外,國內銷售渠道和國際銷售渠道有所差異,國內經銷商的模式在國外容易“水土不服”,國外主要是在超市快消,葡萄酒很少進專賣店,所以我們的白酒渠道思路也應有所調整。宜賓白酒企業應該整合起來,一個拳頭出力,把白酒作為一個統一標識推向市場。
白酒產業進入理性增長期
未來我國白酒產業調整的主要思路:要對未來市場發展有理性和客觀判斷,市場的畸形均衡已經被打破,目前正在調整尋求新的平衡,新平衡將主要體現在生產、定位、產業組織等結構調整上,新常態將引導產業進入理性增長時期。
政府要積極解決生產流通企業面臨的困境,優化產業組織。企業要順勢調整結構和品牌定位,增強與消費者的對接;整合分銷渠道資源,提高流通效率,完善技術法規體系建設,加強產業規劃和研究,為創新發展提供支撐。
沉下心來加強基礎性研究
當前,面對白酒產業相對復雜的局面,盡快認清形勢、理清思路。我們應該強化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對我國白酒市場消費結構、消費需求的基礎性研究,探索白酒產業轉變發展方式和優化結構的道路;二是強化白酒的科研創新機制建設;三是深入研究白酒傳統文化,對消費者進行白酒知識、健康消費的科學普及;四是徹底轉變白酒產業服務觀念,大力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加強食品安全建設,真心實意地滿足大眾消費需求。
開拓白酒新市場
新常態要有新舉措。白酒行業發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將成為白酒行業消費與市場的新常態。在這種新常態下,白酒的結構調整、市場調整、價格調整、品質調整、品牌調整、效益調整是否應成為適應新常態的戰略性調整?只有適應新常態,才能開創白酒新局面。
新常態需要開拓新市場。白酒企業要從過去注重三公消費的畸形市場轉向注重大眾、中低端的常態消費市場;從過去重視區域市場到既要重視區域市場又要重視細分市場,既要重視高端又要重視個性化、主動聯系消費者的市場;從過去重視國內市場轉為既要重視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
整合做大系列酒
我們現在的白酒產業發展模式主要有三種,產區模式、原酒模式和龍頭品牌配套模式。
中國的白酒企業已經從生產核心走向市場核心和管理核心。技術很重要,品質也很重要。但是在今天質量和技術絕對拯救不了公司。我的建議是學習第三種模式,宜賓是有基礎的,目前來看五糧液系列酒的規模還沒有足夠釋放,宜賓可以利用五糧液集團、五糧液公司的資源,整合做大系列酒。
變革產品增加消費體驗
酒產業發展遇到了困難,出現了一邊倒的聲音,認為不用研究酒文化了,這是不對的。酒文化綿延幾千年,最有生命力,歷久彌香,從人類發展歷史看,酒是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產品,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國的酒和中國的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脈相通,酒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我們要堅守這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智慧。
除了堅守,還要創新。白酒產品的變革還有大空間,產品要帶給消費者不一樣的體驗,白酒企業要圍繞消費者的體驗做產品,做文化創新。其次是“文化拆墻”,以前白酒文化離普通消費者很遠,現在應該接近消費者,減少隔閡。第三是追求個性化、健康的產品,白酒怎么講好健康的故事,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