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產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始終牽動著業內人的心。一方面,國產葡萄酒雖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前景向好,不少品牌產品贏得了世界的贊譽;另一方面,國產葡萄酒在種植、釀造、品質、營銷等諸多方面與進口酒存在較大差距,可以說國產酒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近兩年,中國酒業進入深度調整期,行業進入發展的冬天,對于國產葡萄酒業而言更是步履艱難。經過近兩年的轉型調整,國產葡萄酒業在今年迎來了回暖跡象,渠道下沉以及中低端產品放量刺激市場向好。
不過,留給國產葡萄酒喘息的時間并不多。
繼2012年新西蘭葡萄酒享受零關稅待遇后,中智、中澳自貿區協定的簽訂標志著智利葡萄酒、澳大利亞葡萄酒將分別在2015年和2019年享受零關稅待遇。
如果說新西蘭葡萄酒進口量有限,不足以影響國產葡萄酒行業的話,那么作為位列進口量前三位的澳大利亞和智利,則在享受零關稅待遇后加速推動國內葡萄酒市場的洗牌。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國產葡萄酒不應該“坐以待斃”,而是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特色,利用自貿區協定的相關政策紅利守住自己家門口的市場,更應努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為國際化鋪路。
再將視角從國產葡萄酒提升到整個行業不難發現,在中國與外國的自貿區協定中,對投資門檻、電子商務、農產品等諸多領域都做出了約定,如澳大利亞大麥、高粱等釀酒原料也將享受零關稅待遇。
由此看來,自貿區“零關稅”的影響或將波及整個中國酒業。
國產酒風格突出引發全球關注
在國產葡萄酒人心中,與進口葡萄酒之間較大的發展差距始終是一個痛?梢哉f國產葡萄酒在人才、技術、文化、營銷、規劃等諸多方面落后于進口葡萄酒。
以最基礎的種植為例,雖然在葡萄酒領域有“三分釀造,七分種植”的說法,但是不少國產葡萄酒企業要么多方面條件不具備,無法在人員、技術等方面下足功夫種出好葡萄;要么為追求短期利潤,采用外購葡萄汁的辦法工業化生產葡萄酒。這種做法嚴重制約了國產葡萄酒科學、健康發展的步伐。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近年來進口葡萄酒對國產葡萄酒競爭的加劇以及國產葡萄酒企業的覺醒,越來越多的葡萄酒企業重視起種植、釀造、工藝、技術等基礎環節。
在近幾年的國內外葡萄酒大賽中,國產葡萄酒屢獲殊榮。如山東蓬萊產區瑞楓奧塞斯酒莊、中糧長城(煙臺)等獲得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葡萄酒競賽——英國品醇客Decanter大賽金獎;山西怡園酒莊在今年2014年亞太區國際葡萄酒與烈酒展覽會 (VINEXPOASIA-PACIF-IC)以卓越品質傲視全球葡萄酒等。
有“香港酒神”之稱的品酒家黃雅歷更是評價說:“品嘗了這么多葡萄酒,怡園的葡萄酒從顏色、香味、口感都打動了我。”
更不用說已經將葡萄酒賣向發達國家的張裕等國產葡萄酒領軍品牌。
除品質外,《華夏酒報》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在新疆天山北麓、寧夏賀蘭山東麓、甘肅河西走廊、吉林柳河、山東蓬萊、河北昌黎等地,越來越多的葡萄酒體現出產區的風格特色,也讓國際葡萄酒專家為之一振。
在今年8月份舉辦的華夏酒報國際葡萄酒大賽中,來自世界級各地的11位專業評委,盲評了160款國內外葡萄酒,甘肅河西走廊、寧夏賀蘭山、新疆產區的四款葡萄酒與波爾多、澳大利亞等著名產區葡萄酒比肩獲得金獎。在專家看來,中國葡萄酒的品質與風格越發凸顯。
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萄酒、果酒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強看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產葡萄酒在國內外比賽中獲獎,獲獎產品所體現出來的品種特點與產區風格的有機結合是中國葡萄酒引發世界關注的焦點。
現任世界美食美酒評委會主席、法國美食家侍酒烹飪協會主席的愛德華·君度多年來持續關注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在他看來,中國葡萄酒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逐漸影響世界各地的消費者。
“中國葡萄酒要有自信,未來10年到15年,中國會產出趕超法國波爾多的葡萄酒。”
如果說國產葡萄酒是在質疑中艱難前進,那么今天在全國各地,我們都能找到代表自身產區特色同時品質極佳的優秀葡萄酒產品。
正如大唐西域酒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群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所言:“中國幅員遼闊,具有媲美世界優質葡萄酒產區的土壤、氣候、水源等自然條件,我們正在用自己的雙手釀造世界一流的有機葡萄酒。”
市場回暖提振國產酒發展信心
國產葡萄酒有能力躋身世界葡萄酒之林,但是國產葡萄酒目前所面臨的困難卻如大山一般,抵擋住進口葡萄酒的競爭首當其沖。
早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進口葡萄酒在進入中國市場時有著較高的關稅門檻,如歐盟進口葡萄酒關稅在2001年前為114%。
中國加入WTO后,經過多年的努力,進口葡萄酒關稅稅率不斷下降。但在2010年香港取消葡萄酒關稅后,不少進口葡萄酒取道香港利用零關稅再進入內地市場。
隨著近年來進口葡萄酒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國產葡萄酒原有的渠道網絡優勢以及互補價格段優勢逐步被削弱。
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朱思旭曾舉過一個典型的例子。“2005年以前,廣東葡萄酒市場國產占90%,進口占10%。經過2008年香港零關稅、2009~2011年名莊酒的瘋狂,市場歷經暴利、投機、理性的歷程,目前市場國產占30%,進口占70%。”
在他看來,進口葡萄酒對國產葡萄酒的競爭顯而易見。
而在2012年國家限制“三公消費”、禁酒令等政策的出臺,中高端葡萄酒市場迅速萎靡,需求層面的減量在一定程度上給國產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一個措手不及。隨著行業進入調整期,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均陷入發展的轉型陣痛期。
可喜的是,在經歷了近兩年的行業調整后,除自身品質提升、風格突出外,另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是葡萄酒市場已經顯示出回暖跡象。
從進口葡萄酒來看,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瓶裝酒與散裝酒進口量、進口金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今年1月至9月,瓶裝酒進口整體狀況微幅轉好,大部分國家的金額增幅提高或跌幅收窄。前12大進口來源地排名無變化,排名第一的法國的市場占比經過一段時間的下調后變得基本穩定,并出現了持續幾個月的小幅回升。同時,排名第五的意大利不但進口額持續下跌,跌幅還有所擴大。
而從進口企業方面看,2014年1~9月瓶裝葡萄酒進口市場的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指數,是衡量市場壟斷/競爭程度的指數,數值區間在10000≥HHI>0之間)為89,屬于高度競爭市場,競爭程度依然激烈。
相比之下,從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來看,今年1~6月,中國葡萄酒產量50.85萬千升,同比下降3.92%,完成銷售收入191.7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0.37%;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9.9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16%;上繳稅金13.9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7%。
上半年數據顯示出國產葡萄酒下滑勢頭得到了一定控制。以行業龍頭煙臺張裕為例,通過穩步發展中高端葡萄酒,大力發展低端葡萄酒、白蘭地以及自由品牌進口酒,張裕已經有效遏制了公司營收的下滑。
方正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薛玉虎認為,進口葡萄酒量價齊跌,也對以張裕為代表的國產葡萄酒行業沖擊減弱。同時,葡萄酒行業在經歷了2013年的低谷后需求開始上揚,終端動銷加快。
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鄧敬東研究后也認為,眼下對于國產葡萄酒而言回暖跡象明顯,相比之下,“從渠道來看,進口酒渠道主要是團購、一線城市的商超和電商,但目前團購渠道大幅下滑,而渠道下沉能力明顯不足限制進口酒向三、四線城市延伸;國產葡萄酒的渠道能力則明顯優于進口酒,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從商超陳列上,國產酒在三四線城市以及一線城市的城鄉結合部等地方占比大于進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