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關稅或加劇葡萄酒市場競爭
短期來看,國產葡萄酒的回暖跡象對行業發展利好,而從長期來看,國產葡萄酒前方的困難依舊重重。
在2012年中國對新西蘭葡萄酒實行零關稅后,今年11月17日中澳兩國簽署的自貿區協定推出零關稅政策,加上先前已經簽署的中智兩國自貿區協定,國產葡萄酒將從明年開始迎來智利與澳大利亞兩大葡萄酒主產國的市場壓力。
據了解,2005年11月在韓國釜山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中國和智利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為兩國稅目總數97%的產品分階段實現零關稅設定了框架。
2012年9月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兩國又簽署了中智兩國自由貿易協定關于投資的補充協定。
根據這份協定,2015年,智利葡萄酒產品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關稅將從今年的1.6%降為零,僅征收10%的消費稅。
與此相類似,今年11月17日中澳兩國簽署的自貿區協定意向書顯示,明年自貿協定正式達成后,兩國間85%的貿易商品將實現零關稅,4年后實現零關稅的貿易產品將提高到93%。具體來看,對華出口增長最快的產品葡萄酒則會在4年內將關稅從目前的14%~30%降為零。
目前,澳大利亞每年出口到中國的酒類產品價值約2.17億澳元。
海關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1~9月,澳大利亞葡萄酒進口額為1.82億美元,是第二大進口國,全澳十大瓶裝酒出口酒莊/酒商均已實現對華出口。
業內人士分析,對于智利和澳大利亞兩國而言,零關稅將有助于在現有基礎上提升兩國葡萄酒的市場競爭力。以澳大利亞為例,目前其進口葡萄酒綜合稅率為48.5%,這部分稅收對于葡萄酒而言是其在市場競爭中最大的壓力。
廣州科通展覽總經理賈燕平坦言,目前不少進口商的利潤率只有10%,相比較而言,澳大利亞14%的關稅完全能成為酒商的新盈利點,對提升競爭力不言而喻。
受政策利好,不少酒商都加大了對澳大利亞和智利酒的進口力度。
格瑞普酒業銷售總監毛艷春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考慮到市場需求和零關稅,我們今年已經加大了智利酒的進口比重。
在零關稅的影響下,有專家表示,雖然新入行的經銷商或許仍以法國葡萄酒起步,但是在未來幾年低端葡萄酒上量的年代,智利酒、澳大利亞酒將是不可忽視的機會。而零關稅還將傳導到終端價格,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最終終端價格的下降無疑在提升智利、澳大利亞酒競爭力的同時,擠壓國產酒及其他地區進口酒的市場份額。
據悉,不僅是智利和澳大利亞,因為隨著中國加入WTO,逐步兌現關稅約定,以及同其他國家加深地區間經貿交流,未來還將有更多類似于中澳自貿區的零關稅政策出臺,這就將本意競爭激烈的國內葡萄酒市場加速白熱化。
按照這一思路,今后國內葡萄酒市場的競爭程度將進一步白熱化。在進一步擠壓國產酒的同時,智利酒與澳大利亞酒對法國酒和市場上OEM產品的影響程度同樣不容小覷。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進口酒市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助理、青島葡萄酒協會副秘書長席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零關稅的相關細則會在未來兩到三個月內確定,澳大利亞酒加上即將零關稅的智利酒將極大搶占法國葡萄酒的市場份額。
更有人士表示,因智利、澳大利亞等新世界產區葡萄酒更適合中國人的口感,未來幾年葡萄酒進口國的排名很可能會被改寫。
對于OEM產品而言,在原有競爭格局中,OEM產品以其低廉的價格優勢從而能夠在與品牌產品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不過,在零關稅的刺激下,品牌酒將有更大的利潤空間和價格操作空間,因此隨著消費的漸趨理性和消費者對品牌酒的追逐,OEM產品將受到品牌就極大的沖擊。
總體來看,隨著行業調整的深入,高端酒銷量下滑已成定局,性價比高的中低端葡萄酒放量式增長將會是未來的方向。相比較而言,擁有零關稅優勢的澳大利亞和智利葡萄酒將會獲益良多。
澳大利亞葡萄與葡萄酒管理局的代理首席執行官 (CEO) Andreas Clark表示:“雖然近期,中國由于受到了政府緊縮政策的影響令其葡萄酒市場,特別是高價葡萄酒市場,出現了萎縮的跡象,但是相信在此之后,中國市場相對于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而言,仍然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雖然目前還不能判斷零關稅對國內葡萄酒市場的影響有多深,但是在消費者得到實惠的同時,國內葡萄酒市場新一輪的洗牌過程將加速市場的成熟。
酒企理應順勢走出去自謀出路
距離2015年1月1日智利葡萄酒享受零關稅不足一個月,業內對零關稅所帶來的影響討論愈發廣泛。
不過,在探討其對國內葡萄酒市場帶來何種程度的影響時,更應該研究的是國產葡萄酒企業該如何應對?
畢竟,對于兩國建立自貿區而言,強調的是雙方經貿交流的平衡,雙方都給予對方相對平等的最惠國待遇。
有國產葡萄酒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家門口的市場不能拱手送人,國產葡萄酒不應屬于進口酒。我們自己當自強,通過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利用自貿協定,應對進口葡萄酒的競爭。”
對于國產葡萄酒而言,首要的是守好家門口的市場。相比于進口酒,國產葡萄酒企擁有地緣優勢,一方面在釀造葡萄酒時能夠根據區域消費者的口感偏好釀造因地制宜的葡萄酒,另一方面國產葡萄酒企業在區域渠道網絡構建以及產品宣傳推廣等方面具有中國特色,能夠更好的抓住消費者的需求。
不過相比于進口葡萄酒,國產葡萄酒商應積極在保證產品品質、口感的同時,學習進口酒如何在市場營銷、文化推廣、消費者培育等方面的優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而在夯實自身實力的同時,國產葡萄酒企業也要積極借助自貿區的相關優惠政策走出去,投身國際市場。
以中澳自貿區協定為例,對中國來說,最顯著的受益之處就是澳大利亞同意放寬對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投資的監管審查,享受與美日等國家相同的待遇,這意味著10億澳元以下的投資計劃無需通過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的批準。
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表示,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將近600億美元,是澳方非常重要的貿易伙伴。中澳自貿協議達成將為中國進一步開拓澳大利亞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由此來看,國產葡萄酒企業完全可以到澳大利亞、智利等自貿區投資布局葡萄酒莊。
據了解,澳大利亞、智利等國穩定的葡萄酒品質與更低的成本使得國內葡萄酒企業看到了市場的機會,紛紛布局海外酒莊,其出產的葡萄酒返銷中國,有力地同進口葡萄酒進行競爭。
據悉,中國企業投資酒莊主要表現在兩種,一種是業外企業購買酒莊,如今年,中國商人王之泰與王奎芬就斥巨資買下了1847酒莊(1847 Winery)、南澳巴羅薩谷(Barossa Valley)的歷史名莊雅達拉酒莊(Yaldara Winery);四川泰豐集團收購澳大利亞麥克拉倫谷五星級酒莊——寶石樹酒莊(Gemtree);中國富業國際集團(Fu Yip International Group)收購了澳大利亞波高爾賓地區的蜜樹酒莊(Honeytree Estate)。另一種是業內企業布局酒莊,如中糧集團收購智利的一家酒莊,業內人士透露,包括洋河在內的不少白酒企業都在澳大利亞和智利等國物色酒莊。
瑞信銀行預測,在未來的7年里,中國將有440億澳元巨資流入澳大利亞房地產業,其中葡萄酒業中的酒莊酒企業將吸收大量投資。
對于國產葡萄酒而言,走出去既能夠返銷國內強化競爭優勢,又能夠學習國外酒莊的先進經驗,開拓國際視野,建立類似張裕的全球酒莊聯盟,提升國際競爭力。
零關稅或將影響酒業產業鏈
《華夏酒報》記者多方采訪后發現,自中智、中澳自貿協定簽訂后,一個令不少業內人忽視的方面在于自貿區對于中國酒業產業鏈的整體影響。
一方面,中國酒業無論是白酒、葡萄酒,還是啤酒、保健酒都有走出去的欲望,而基于自貿區的貿易便利化就為酒企走出去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據了解,在亞太地區,APEC組織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動亞太地區貿易便利化。
作為APEC海關界的重要成員,近年來,中國海關在供應鏈聯通、單一窗口、電子商務、知識產權、風險管理等一系列APEC熱點議題上加強與APEC其他經濟體的溝通和協作。港口查驗、貨物通關速度更快,程序更加標準。此外,無紙化辦公、執法標準的互認等也讓清關變得更加快捷和規范。這些便利化的政策將極大幫助酒企在亞太地區推動產品保稅區推廣、定向出口、物流提效等工作。
另一方面,在中澳自貿區協定中,規定了釀酒原料大麥和高粱的零關稅政策。
根據規定,中澳自貿區協定簽署后,這兩項產品的關稅將立刻降至零關稅,目前大麥關稅為3%,高粱關稅為2%,出口到中國的價值約為5億澳元,也就是說,一旦雙方正式文件簽署,大麥和高粱將享受零關稅進入中國市場。
相比于國內,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遠低于國內,如大豆。如果大麥與高粱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市場,那么或將影響整個中國酒業產業鏈。
綜合來看,自貿協定對于酒業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只有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同時規避市場風險,才能夠在競爭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