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從市場情況來看,瀏陽河到目前銷售較好的產品仍主要是中低端酒。劉朝陽透露,主銷的產品在100元/件左右,目前西南市場,瀏陽河酒的市場定位已回歸中低端了。
對此,白酒專家孫延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評價稱,“瀏陽河品牌定位不明確,一方面發展高端酒不成功,另一方面低端酒市場又沒維護好。”
業績大幅縮水
市場的收縮已反應在瀏陽河酒的銷售業績上。
近日,記者聯系了多位瀏陽河酒的經銷商,其都表示,“跟前幾年比,銷量已經差了很多”。
對于2013年至今的銷售情況,瀏陽河酒業一位人士亦透露,就全國市場來說,“北方市場普遍業績下滑”。
在電子商務方面,6月2日,記者查詢天貓商城發現,銷售瀏陽河酒的僅有一家專賣店,且是屬于瀏陽河酒經銷商開設。該店中,瀏陽河銷售產品從39元/瓶到最高1000余元。其中,銷量較好的瀏陽河珍品紅52度,6瓶共288元,不到50元/瓶,月銷量為168瓶。99元/瓶的52度500ml瀏陽河紅色經典地有緣珍品,月銷量僅為4瓶。
2014年1月,大元股份發布的《大元股份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以下簡稱《預案》)顯示,瀏陽河2013年全年度實現營業收入預計將達2.4億元,另外,瀏陽河酒業還通過商標授權許可方式,授權湖南中商瀏陽河酒銷售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經營瀏陽河特定系列產品,預計全年度實現銷售收入達10億元。
按照這一預計,瀏陽河2013年將實現銷售額約12億元。但在瀏陽河酒的巔峰期,2005~2007年,其年度銷售額一度達到20億元。
“瀏陽河酒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一個清晰的模式,產品線不清晰,組織管理和全國布局、人員都有問題。”一位瀏陽河酒業不愿具名的原高管今年4月向媒體透露,自從與五糧液分離之后,沒有迅速轉型,耽誤了銷售的擴張。
另外,其渠道問題也被業內所詬病。2014年4月,白酒營銷專家肖竹青就向記者表示,“瀏陽河不停地換將,不斷開發新產品,在渠道上積壓了不少的庫存。”
前述如湖南中商瀏陽河等關聯公司也多使用瀏陽河品牌,亦被指損害了其整體品牌形象。白酒專家萬興貴分析表示,“品類繁多,影響了瀏陽河消費者對瀏陽河的認知,也讓人搞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瀏陽河。”
“多元化”戰略是元兇?
在外界分析看來,縱然瀏陽河自身的諸多問題造成其業績大幅縮水,但主因在于大股東的多元化戰略分散了酒業發展的精力。
孫延元表示,是否把酒作為核心的產業發展,分清產業主次是瀏陽河酒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他舉例稱,“與瀏陽河同為貼牌五糧液起家的金六福,就更專注于做酒,走品牌專業化路子,沒有跨行業,沒有多元化;而瀏陽河屬集團公司,一開始就進行產業多元化,精力相對分散。”孫延元認為,瀏陽河在酒產業發展還沒穩固就開始發展其他產業,“酒其實還沒做踏實”。
《預案》也顯示,巔峰期后,“由于股東多元化投資、內部管理更新跟進不及時、資金短缺等問題制約了瀏陽河酒的發展。”
據《2014-2020年中國白酒行業市場供需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了解,從2003年開始,當時的大股東湖南中商集團(彭潮任董事長)一直在數十個領域進行多元化投資。2003年,集團開始涉足房地產,2004年又分別投入了水產和電子科技,2005年加入餐飲。
湖南中商集團官網顯示,目前中商集團產業分六大板塊,包括食品、房產、水產、投資、餐飲、電子等。
湖南中商集團在這些領域的投資雖然各有成敗,但是資源分散制約了瀏陽河酒的發展。瀏陽河酒業一位高管也于2012年曾向媒體表示:“集團化橫向發展過快,是瀏陽河市場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在瀏陽河投資建設酒廠上,外界就質疑過資金短缺問題。瀏陽河于2006年就已拿地成功,并計劃建設湖南瀏陽河國際名酒城(釀酒生態園),以擴大自身產能,項目占地1500畝,總投資27.5億元,但該項目直至2009年9月才動工。
另外,近兩年,瀏陽河酒業實控人彭潮亦被指將本應用于公司發展的資金抽走。4月底,據《中國經營報》報道稱,“彭潮在各領域的投資比較多,欠賬也比較多”,
“2011年融得第一筆資金也并沒有用于瀏陽河的廣告投放和市場發展,而是被用于還債或挪作他用。”對于上述說法,記者多次聯系彭潮,截至發稿未獲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