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品牌趨勢
1. 主流價格品牌化
2013年開始的酒業調整期,乃至現在,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1)先定價格,再選品牌;2)在既定的價格帶上,越來越多的選擇主流品牌大單品。1299元/瓶的飛天茅臺,899元/瓶的普通五糧液、國窖1573,399元/瓶的水晶劍南春。劍南春反應19年之前的產能不能突破1.2萬噸,所以這幾年不漲價都不行。醬香酒、高端濃香酒都是稀缺的,濃香酒要分級摘酒的,好酒肯定是稀缺的。
另一個趨勢是購買的大單品化,推動了向名優白酒集中,向川黔產區集中。研究的話,我建議可以把中國的上市公司數據排成3類,川黔產區、黃淮名酒帶和其他,可以看他們的增長速度,今年明顯川黔產區增速快。
2. 主流品牌價格化
作為一個產品品牌的重要特征是:
1)有一款銷量大單品承載品
2)大單品能代表一個市場價位。產品可以代表一個價位,價格代表一個產品。
劍南350-400價格段沒有競爭對手,江蘇市場本來不是它的好市場,但是它也賣的很好,茅臺王子酒也是通過漲價,恢復到主流價格帶,很多品牌也都是價量齊升的。
這一輪判斷一二線名酒增長,關注兩個機會:
每一輪白酒的復興期,都會出現兩個重要的“價格窗口”:一個是超高端品牌機會,即超越飛天茅臺和普通五糧液的價格,歷史上有,酒鬼酒超過五糧液、水井坊超過五糧液;
還有一個機會是超高端產品,也就是本品牌的新產品或復興產品價格超越主力產品的機會,比如年份茅臺/五糧液、口子窖20年。這一輪千萬不要看一個品牌產品怎么向下走的能力,一定要看怎么向上走的能力,這個和2003、2006年完全不一樣的。“淡雅河套”20天回款7000萬元也是這樣;正在推進的“旗幟西鳳”也將是這樣。
四、新渠道趨勢
2013-2016年的行業調整期,是渠道創新期、商業模式創新期,三類新酒商各領風騷:
1)以1919、酒便利為代表的O2O/新零售模式;
2)以酒仙網、也酒網為代表的B2C模式;
3)以易酒批為代表的B2B模式;
互聯網工具的便捷性、大數據的營銷精準性,這些價值正在被酒業發現,被酒商發現,更被酒廠發現;茅臺云商、洋河“宅優購”已經在探索,五糧液“百城千縣萬店”估計也不是終端營銷這么簡單;基于互聯網化的終端營銷、基于大數據的廠商產業鏈垂直整合,很有可能將是酒業營銷創新的重要方向,看誰能走到前面,將這些都落地。
五、新資本趨勢
白酒不僅為資本市場貢獻了“喝酒吃藥”的口碑,而且通過茅臺更是創造了資產市場的傳奇;除了皇臺少數個案,白酒酒廠基本上都沒有讓投資者失望;但是酒商的資本化之路,現在看來依然還是有些坎坷。
白酒業最核心的資源是“品牌”,其實,還有一個資源也是稀缺的,那就是“高端基酒”,所以很多人在囤優質的產品。飛天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基酒的稀缺性已經世人皆知,實際上高端濃香基酒也是稀缺的:
1)技術工藝:分級摘酒,出酒率、優級酒率,陳儲3年;
2)五糧液、劍南春、國窖1573、夢之藍稀缺。環球佳釀為代表的產業鏈整合平臺。
總結一下,這一輪的趨勢是強分化、高集中、老品牌、好產區;關注川黔產區和其他產品分化,未來會向主流品牌、主流價格帶、主流產品進一步集中,未來的品牌是會減少的,不會增加。
高端、次高端白酒會否泡沫化?
關于這個問題,高端和次高端分開來看:
1、樂觀期待高端白酒白酒本質三位合一
農業:稀缺糧食產區對高粱的要求很高,在仁懷找不到一塊多余的良田,能找到的優質糯紅高粱幾乎都被茅臺股份收購了。高端酒的稀缺性是3-5年內很難改變;
微生物:白酒不是輕工業,而是釀造產業,不同產區的出酒量是不一樣的,是不能標準化生產;
文化:品牌成為文化符號,講究地域/場景/愿景/生活態度。
高端的市場我認為很快過1000億。以后高端能占到30%,達到1500億,這很可怕,中國的基酒一共在1800億。啤酒我不太看好,啤酒是靠天吃飯,主要看天氣,與企業自身的經營關系不大。我認為高端白酒的3年內的擴容很有信心。高端白酒發展得益于高端消費群體的需求在日益增長。
2、謹慎看待次高端白酒
我個人不是特別看好靠降價效應來推市場的酒,過去20年,降價從名酒降到民酒的都不行。次高端的雖然現在增長速度快,但是市場容量小。消費者選擇價格時,一般是“要么高,要面子”,“要么合適,要性價比”,因為很多時候選酒是為別人(主賓)選的、為別人買(單)的,價格陷阱現象。我認為未來高端這塊,很有可能回到茅五劍國,向川黔產區集中,向老品牌靠攏,概率很大。
二三線名酒期望通過簡單化價格高端化實現產品高端化,這在路徑上有難度,因為互聯網最大的貢獻是信息對稱,關鍵是品牌價值的重構/再現,要回答“為什么值”的問題。謹慎看待次高端,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