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三板擴容開閘一事,早已不再是新聞。小公司能通過“上市”獲得所缺,自然是好事兒,但從去年四川的酒類銷售企業1919登陸這塊中國版的納斯達克以來,關于利與弊的爭論就沒停止過。前兩天,主營葡萄酒的上海金易久大也登陸新三板,又引起行業熱議。
其實筆者認為,葡萄酒企業上市,利是大于弊的。
目前的大陸流通市場上,葡萄酒渠道集中度與品牌集中度兩個重要指標都明顯偏低,這導致了市場資源被嚴重分散,不利于行業大資本進行宏觀整合。即便這幾年參與進口葡萄酒市場的企業在規模及實力方面呈上升趨勢,但從營銷策略來看,卻基本流于地面招商或觸電上網,較少能深入到資本聯盟層面。
活躍于各大城市的葡萄酒經銷商掛牌新三板,起碼可以為行業資本提供進入及退出的合法途徑,這搭建了一個對廣泛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葡萄酒流通資源進行整合升級的制度框架。如果缺少這個基礎,葡萄酒流通市場就仍然是一個分散的、內耗巨大的傳統市場,無法借助金融市場——這個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實現跨越式發展。
如果上面所講的宏觀利好對單個企業沒有多少現實意義,那我們就談一點兒實際的。
首先,稅收是一種投資。當然,我們本身即是小公司,就算全額繳稅,也不可能成為光榮的納稅大戶,更不能成為政府的座上賓,但按時足額繳稅還是會帶來一些潛在回報的。以筆者所在的城市為例,在去年這個時候,區一級政府對新三板上市企業就設置了四項扶持資金,還專門成立了服務小組予以對接。這些都是葡萄酒銷售企業進行市場公關的重要節點,因為在政府協調下,一些本區域內的跨行業企業往往要抱團發展,要知道,一個行業外的企業團購客戶往往會成就一個酒類銷售公司,這類案例也并不鮮見。此外,按時足額繳稅會增加公司的納稅信用等級,在大數據時代,這是銀行尤其是外資銀行以及各類創投機構做客戶調查時的重要參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越是小企業,就越應該重視信用資源的積累。
公司證券化是個人財富增加的重要契機。對決策層來講,“貨幣”這張牌打完之后,手中所剩的,也就只有“信貸”這張牌了。盡管短期內有震蕩波動,但閉著眼都能想得到,未來的資本市場必然迎來一輪繁榮(當然,也有人會稱之為泡沫)。這種大背景下,我們普通人所能看到的是,財富的創造模式也正在發生變化,差價賺取與服務增值正被資產溢價所取代,恰如精明的文化商人吳曉波所言,“資本及資本杠桿在未來個人財富波動中的效應將急劇增加。”你還會發現,一向不買股票的他,最近已經將自己的藍獅子公司推上了新三板。轉回頭看看我們這些做葡萄酒的小公司們,我們還猶豫什么?
與白酒屬國家限制產業相反,政策上對于葡萄酒等果酒的發展是持鼓勵態度的,雖然一些推行零售連鎖模式的公司在產品結構上正在做“增紅減白”的調整,但除了目前的“店面”資產以外,資產量級仍然是制約流通型公司上市的最大瓶頸。目前的問題不是上不上,而是如何上?是往上游產品方向延伸,用OEM的方式生造出一個“品牌”?還是顛覆終端市場,以模式創新實現公司整體價值提升?顯然,答案應該趨向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