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范圍內的蒸餾酒消費數據顯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蒸餾酒生產國與消費國,其年平均產量與消費量在世界總量中有著近三分之一的比例。然而,這并不代表我國的蒸餾酒打開了國際市場。因為,在國際蒸餾酒市場上,占據了壟斷地位的是歐洲的烈性酒。
從國際市場占有率來看,我國白酒的市場占有率僅有0.76%,遠遠低于英國威士忌、法國白蘭地以及瑞典伏特加。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白酒的國際市場開拓并不樂觀,仍然沒有在西方主流消費群體中打開銷路,0.76%的市場占有率更多的是海外華人做出的貢獻。
因此,中國白酒怎樣實現國際化,已經成為擺在酒企面前的一大重要課題。那么,白酒國際化究竟有何打開方式呢?
白酒國際化打開方式之一:
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國特色
八十多年前,魯迅先生在其作品《且介亭雜文集》中提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本意是在強調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將其應用到白酒行業中的話,就為其國際化進程指明了一個努力的方向,即必須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本民族特色,無論是酒的風格,還是酒的文化。
從酒的風格來說,白酒只有保持其“原汁原味”才能真正實現國際化,如果一味地迎合國外的消費者,改變了自己的風格,那么白酒也就不能稱之為白酒了。關于這一點,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認為:“白酒國際化要堅持自己的風格,酒本來是風味產品,風味是其生命力,其魅力就是不同的風格風味,白酒在國際化中如果變成白蘭地、伏特加是沒有意義的,也沒有了競爭力。白酒在國內、國際化過程中做一些適應性調整是可以的,但風味和風格本質不能丟。”
從酒的文化來說,白酒文化只有保持“原汁原味”才能返璞歸真、化繁為簡,進而促進白酒實現國際化。其實,在國際上傳播白酒文化就相當于對國外的消費者進行白酒知識的教育,而這一點應該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吸引國外消費者嘗試,其次是使他們對中國白酒文化產生興趣,第三鞏固他們對白酒文化的興趣。如今,隨著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將原汁原味的白酒文化融入到中國文化體系之中,有助于白酒文化的推廣。
白酒國際化打開方式之二:
建立國際化標準
在當前的世界產業領域中,“得標準者得天下”是一句人盡皆知的共識,而在產品出口時,最重要的就是“標準先行”的理念。也就是說,標準在當前的經濟發展范疇內的作用已是越來越凸顯。從這一角度說,白酒缺乏國際化的標準體系是其難以打開國際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歐洲,烈性酒的標準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在推動歐洲酒文化與烈性酒標準輸出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我國白酒的標準化建設卻連國家標準都不太完善,更遑論國際標準了。目前,我國白酒在國際上仍然缺乏獨屬的商品編碼,嚴重地阻礙了白酒的國際化發展。
因此,我國必須實施白酒國際標準化戰略,在賦予白酒獨一無二的屬性的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國際化標準,積極地參與到國際飲料酒市場規則的構建與完善之中,搶占國際烈性酒標準體系的有利地位與一定程度的話語權。
若想全面實施白酒國際標準化戰略,就必須建設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囊括產品、釀造環境衛生、原輔料質量、設施設備安全評價、加工工藝、過程控制、包裝材料等白酒加工生產的每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