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國際化打開方式之三:
尋找共通之處
周恩來總理在處理外交關系時,有其一以貫之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模式,即“求同存異”。白酒在其國際化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借鑒這一政策,在保留自己原汁原味特色的同時,找尋與國外烈性酒的共通之處。
以國外消費者的飲酒習慣為出發點。一般而言,歐洲烈性酒在國際市場上雖然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但實際上,單獨飲用烈性酒的消費者還是少數,烈性酒的主要是作為雞尾酒的基酒而消耗的。中國白酒完全可以借鑒這一方式,將白酒融入到雞尾酒的創造之中,使其成為雞尾酒的又一種基酒。
其實,這一點中國酒企早已開始了實踐。早在2016年的“中國雞尾酒國際創作大賞”上,清、濃、醬等香型的各品牌白酒就紛紛加入了進來。其中,國際雞尾酒調制殿堂級人物——烏里克尼基大師調制的汾酒雞尾酒,博得了業界大師的稱贊與國外友人的高度評價。2017年4月26日,在中國白酒清香品格論壇上,“中國花式調酒第一人”顧天池以汾酒青花瓷30年為基酒調制出了養眼又爽口的雞尾酒。
當然,除了以雞尾酒基酒作為突破口之外,中國白酒也可尋找到其他共通之處。畢竟鄧小平早就提出了“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白酒國際化打開方式之四:
找準國外消費者的“痛點”
所謂痛點,在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那些尚未被滿足但又廣泛地渴求的需求。有時候,也被直接用來指代需求。
一個產品在進入一個市場時,如果不能找準消費者的痛點,就很難引起消費者的注意與興趣,市場自然難以拓展。所以,中國白酒進軍國際,就必須摸準國外消費者的“脈”,找準他們的“痛點”。
從我國白酒頻頻獲得國際性大獎來看,白酒的品質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為什么白酒國際化舉步維艱呢?原因恐怕就是中國白酒并不適應西方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還未找到他們的“痛點”所在。
其實,白酒企業可以在保證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對包裝、酒精度等方面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便于國外消費者辨認與接受。而且,還可以暫時拋開白酒本身的存在,將之融入到食品之中,比如以白酒為酒心的巧克力、以白酒為原材料制造的糖果等等,一步一步地“蠶食”國際烈性酒這一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