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中國白酒的國際化形象,擴大白酒產品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以白酒品牌助推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這都是長期以來的酒業夙愿。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一些酒企為此頗多付出,但迄今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白酒的海外之旅,更像是給品牌的“鍍金”美化,至于對市場增長,乃至酒業戰略發展層面的影響則極其有限。
面對當前白酒國際化的有利契機,我們首先應該對“白酒國際化”做一個新的定義,只有從“鍍金”到“掘金”,白酒的海外之旅才有現實意義,才能為白酒行業啟動新一輪的發展動力。
白酒的“下一桶金”在于國際化
面對深刻的行業調整,酒企不僅要解決前期積累的矛盾,更要思考未來,白酒的“下一桶金”在哪里?這將影響到行業調整的方向與前景。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外乎幾種:在互聯網上,在80后、90后的新生代消費群體中,在創新型白酒產品中,當然,也包括國際市場這個選項。
前幾個回答都有一定道理,但我們必須看到一個客觀事實,隨著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對健康生活、文明飲酒的注重程度不斷提升,對烈性酒的飲用總量幾乎不會有進一步的增加了,卻有可能更多選擇啤酒、葡萄酒等酒種品類。而另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國際上的各種烈性酒品種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元素,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當代消費者的欣賞取向,勢必會逐漸切割傳統白酒的國內市場份額。由此來看,對于整個白酒行業而言,尋找“下一桶金”的眼光還是要投向國際領域,為白酒尋找更多的消費群體與市場空間。
從國際市場尋求新的市場份額,這只是一個最直觀的思考,事實上,白酒行業所面臨的一系列內部問題,都需要國際化的解答方式。比如現代社會的酒類消費文化在改變,特別是面對新一代消費者,中國白酒曾經的文化優勢已經淡化,這種情況如何應對?比如在互聯網時代,商業競爭已經脫胎換骨,僅靠白酒傳統營銷體系內的工具已難以應對,需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包括眾籌、訂制等先進模式,才能滿足發展需要。更高層面上,對于白酒企業機制的升級打造,如何強化企業的行動力、執行力和責任力?如何優化酒企與社會、與公眾的關系?以上種種,都可以在國際化的“紅利”中獲得有效解決。
正如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白酒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所言,白酒的國際化發展,是由黃金發展期向行業新常態過渡的一個“必要轉變”。從2005年到2014年,白酒行業的產量增長了4倍,銷售收入增長了8倍,利潤增長了13倍,相比于很多其他行業,這組數字非常驚人。而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白酒行業的發展節奏與增長方式勢必發生巨大轉變,“宏觀形勢迫使我們進行調整,去適應它。”馬勇認為,走向國際市場,將有助于白酒行業持續、穩定的增長,“是因循守舊還是參與到國際貿易競爭的大格局中?白酒行業需要盡快找到答案并采取行動。”
所以,尋找白酒國際化的“下一桶金”,不僅僅是走出去的問題,也不僅影響白酒的外部市場,對于國內市場的轉型創新,它同樣具有重要而實際的意義。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對于白酒國際化的規劃設計,應該做出針對性的“掘金”部署。
設計白酒國際化的“掘金”路線圖
正如一百年前,中國民族產業的優秀代表共赴巴拿馬參展,除了展示自身形象,更重要的歷史意義在于打開國際視野,帶回了現代工業文明的種子。同樣,今天的白酒企業走出國門,也不是為了聆聽各種語言的贊美,而是為市場掘金,為未來掘金。抱著這種目的,為白酒國際化設計一條“掘金”路線圖是極有必要的。
中國政法大學法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孫選中認為,白酒國際化要靠“規則”創造財富,白酒走向國際市場,并不是產品或資源輸出的一個簡單過程,而是要徹底改變固有模式,在國際化的商業規則下尋求發展。
的確,國際化競爭除了戰場陣地的轉移,更關鍵的是市場生態的根本性改變。鑒于烈性酒市場的特殊性質,不同國家的管理方法和競爭規則堪稱千差萬別,開放者有之、限制者有之、專賣者有之,禁令者有之。以白酒行業在國內市場所熟悉的一整套營銷模式,從廣告到促銷,從渠道到終端,基本上很難照搬到國外,白酒要在任何一個外部市場立足,其首要問題是熟悉當地法令,適應當地規則,之后才有發揮白酒品質與文化優勢的余地。
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則認為,在現階段,白酒行業需要加大國際化交流的力度,特別是與世界各國蒸餾酒組織的溝通互動,其目的在于“讓白酒的價值與卓越品質體現在國際標準中,植根于國際化消費群。”
李秋喜表示,要想推動中國白酒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標準是先決條件。“中國應該實施白酒國際標準化戰略,充分利用消費大國的市場地位,逐步參與到國際飲料酒市場規則的構建和完善工作當中,取得在國際烈性酒標準體系中應有的地位與話語權。”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白酒行業對國際標準體系做到充分的熟悉和了解。
除了以規則、標準作為國際化的切入點,白酒進入國際市場的先行任務,還包括豐富傳統白酒的國際化內涵,尋求白酒價值的自我提升,加快形成國際化的白酒品牌定位。這固然是白酒開拓國際市場的客觀需求,更是白酒適應國內市場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在白酒的國際化時代,有兩個重要的新市場,一個是本土之外的國際市場,一個是本土之內的國際化市場。”李秋喜認為,這種觀點頗具新意,即便是白酒企業所熟悉的國內市場,受國際潮流、時尚元素的深刻影響,也被李秋喜視為新生市場,這也意味著酒企要做出適應性的轉變調整,意味著白酒在文化意象、品牌訴求、營銷話術等方方面面,都要融入國際化元素。
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承的白酒而言,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既要保存自身的傳統性與獨立性,又要適應消費者的欣賞取向,增加國際風范的文化審美價值。二者之間如何平衡如何把握?這同樣需要白酒與世界的深度對話,只有以白酒文化之本身,去到海外市場,與國際上不同風格的酒文化碰撞,尋找彼此之間的異同點,在這個過程中切身感受,才能有真正的領會與收獲。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掘金”之旅
在意識到白酒國際化的深層次需求之后,我們需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掘金”之旅。
9月30日~10月14日,“中國品牌全球行暨中國白酒國際高峰論壇”將先后奔赴意大利和美國,無論對于西方的酒類文化傳統,還是市場競爭的特點與趨勢,這兩個目的地都極具代表性。正如美中商業文化協會會長張鐵軍所言,通過此次行程,將為中國白酒帶來前所未有的國際化體驗。
此次論壇活動由華夏酒報和美中商業文化協會共同主辦,合作單位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美國烈酒委員會、美國釀造學院、美國朗姆酒協會、美國伏特加烈酒協會、美國葡萄酒與烈酒批發商協會、世界葡萄酒與烈酒教育信托基金、沃爾瑪集團烈酒公司和美國最大的會員倉儲式批發商考斯蔻集團等。據張鐵軍介紹,活動全程的環節設置,將緊緊圍繞中國白酒進入美國市場的機遇、中國白酒釀造與生產的標準化體系制定、白酒企業的國際品牌定位、白酒國際營銷的手段和推廣、白酒企業與國際資本市場的對接、世界白酒日的普及推廣等內容展開。“通過這樣一次高規格的活動,我們希望進一步提升中國白酒品牌在國際和國內的地位、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張鐵軍表示。
幾年前,曾有一種說法廣為流行:世界酒業的“下一桶金”在中國,事實確實如此,歐美各國的葡萄酒、洋酒,乃至韓國的清酒,都在中國市場取得了豐厚收益。而今天,我們應該明確意識到,中國白酒的“下一桶金”在國際市場上,這或將是白酒競爭的下一個“風口”,誰能取得國際市場與國際化品牌的占位優勢,則擁有了未來十年的競爭主動權。
伴隨著這場說走就走的“掘金”之旅,謎底將漸漸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