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4月間,三大主流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對中國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進行了下調。這是1999年以來首次被大型國際評級機構下調。在國際貿易中,信用與付款、融資、透支等各種問題息息相關,那么,反映到中國葡萄酒進出口行業,是否會造成影響呢?
中國信用評級下調,對中國葡萄酒貿易影響微弱
2016年以來,三大全球最為主流的信用評級機構陸續對中國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進行了下調。3月2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的長期主權債務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3月31日,另一家國際評級機構標普也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隨后,惠譽在4月9日亦將中國的長期本幣信用評級從AA-降至A+。
對此,熟悉葡萄酒產業與經濟行業的深圳市智德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表示: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的降低,主要會影響貸款、稅收、賬期等問題,部分國家與企業擔心風險,會對被降低評級國家的企業調整貿易門檻。但評級降低,會從政治、經濟、商業三個維度的影響。許多與戰略性產業會先期感受到負面影響,比如原油進口、人民幣匯率等。但傳遞到葡萄酒這一行業,從現在來看影響微乎其微。
“首先,中國葡萄酒出口較少,出國投資占比也較小,更多的還是進口形式。而現在全球葡萄酒生產大體上仍維持供大于求的局面,屬于買方市場,大家都想要賣貨,沒有限制買方的行為基礎。”王德惠指出。
授信額度恐受影響?
然而,一名不具名人士向筆者透露,信用評級的下調會影響到海外葡萄酒出口商為中國買方的授信問題,如果選擇O/A(Open Account記賬)這類存在賬期的付款模式,中國進口商的授信額度恐會降低。
“海外酒莊對中國進口商進行授信,一般而言都會選擇第三方保險公司對買方進行評級。一般出現收不到貨款的問題,可以通過保險公司分擔風險。但保險公司不一定對每一家企業都特別了解,它會參照企業所在經濟體的整體經濟情況進行評估。在前幾年,中國GDP增速都在10%以上,人民幣在升值,經濟情況良好。保險公司對企業的評級高,中國企業固然可以拿到較高的授信額度。而近兩年中國的經濟形勢不明朗,GDP增速下跌,再加上三大評級機構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這一重要的參照因素,保險公司必然不會給企業太高額度的授信評級,出口方固然不會冒險。”該名人士指出。
據他了解,除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降低外,中國多家大型葡萄酒進口公司的現金流較為緊張,也使得授信額度受到了一定影響。由此可見,國家主權信用評級只是一個引子,是保險公司重要的參照標準之一。中國整體經濟形勢、以及中國企業營收能力的下行,才是根本原因之所在。
國家評級與企業評級關聯不大
不過,筆者向多名經營進口葡萄酒的酒商聯系詢問此問題時,得到的消息是多數企業并未受此影響。
經營葡萄酒進口業務的林劍先生告訴筆者:“我們與供貨商的結算,都是以信用證的結算模式,不會出現貨到付款。故不會涉及賬期等問題。”林劍說,“當然,我們都是中小型酒商。不知那些要貨量大的、付款方式不同的酒商會不會受此影響。”
廈門豐德酒業總經理武永磊告訴筆者:“據我了解,國際上的信用評級擔保機構,對企業的評級與國家主權信用評級并無關聯。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信用保險公司科法斯(Coface),他會專注于企業的信用評級,跟國家債務是兩碼事。”
“總之,我們企業在授信額度上未受影響,我不知道你說的情況是不是發生在了一些國字頭進口企業身上。”他說。
王德惠也指出:大部分中國的葡萄酒進口企業,其賬期本就比較短,一般就幾個月,很少有超過一年的。我認為,只要中國的整體經濟不出現特別大的波動,經濟運行正常,葡萄酒進口企業因信用評級下調帶來賬期縮短的問題,都應該不會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