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上市公司已交出2019年上半年的成績單,從這19家上市公司的業績來看,可以總結出三個特點:穩健唯高端、樂觀次高端,謹慎地產酒。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一個反常情況,即今年白酒上市公司的同一份業績報告,不同媒體的解讀不同,行業媒體基本看多,而財經媒體則看空。這個現象背后是值得行業思考和研究的,為什么同一份報告被解讀的會差別較大,且傾向性明顯?主要可以從五大看點和五大趨勢來分析。
一、白酒上市公司2019年中報五大看點,小趨勢隱喻未來大變革
第一是,百億軍團十強陣容已經形成,并且正在定局,與跟進者的差距也在逐步拉開。
從營收規模來看,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已過百億,順鑫農業、汾酒、古井今年超百億已無懸念,另外加上三家已過百億的非上市公司——劍南春、郎酒、勁牌,中國酒類行業百億十強出爐。這十大過百億的品牌具備兩個特征:一是品牌力強,二為全國化品牌,或者是正在全國化進程中的品牌。這意味著在中國要實現百億,靠渠道為王、地域為王是不夠的,一定要走全國化。
第二是,優勢產區、核心產區成為白酒產業價值高地。
現在消費者在選擇酒品時開始將企業的產品品牌和產區品牌融合考慮。這一點在進口酒方面已有體現。2017年,中國的進口葡萄酒市場法國占比超40%,澳大利亞在20%左右,但從2019年1~6月份半年數據來看,法國的占比已下降到20%,澳大利亞超過法國成為第一,第三名是智利占比約15%。
由此可見,新的一輪產區化對酒類發展尤為重要,不僅僅是葡萄酒發生這樣的變化,白酒同樣如此。雖然行業明顯感覺到貴州醬香酒在2018年已經很火爆,但2019年是川酒的厚積薄發的一年。在五糧液的引領下,瀘州老窖、劍南春、水井坊、舍得等川派濃香正在集群化發展,非上市公司像劍南春、郎酒業績也很不錯。所以中國未來將會形成產區的產業集群與產品品牌融合發展的驅動力。
不得不說,這一點實際上很不利于非主產區的地方品牌的發展,但有利于全國性品牌的發展。白酒亞品類、分產區已經表現相當明顯。
第三是,“價位決定地位”是白酒行業中長期的大規律。
(中高端)白酒本質上消費的是面子,它更多的是一個精神嗜好品,價格是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白酒的高端、次高端之爭,并不是規模之爭,而是價位之爭,價位的超越才能帶來未來規模的超越。如在上一個黃金期,飛天茅臺的價格超越了五糧液,茅臺股份的營收超過五糧液股份的營收,所以要高度關注價格現象。
但明顯的是,中國酒業目前存在著價格與地位之間的不匹配現象,即茅臺、五糧液、洋河的規模三強與茅臺、五糧液、國窖1573的品牌三強目前不匹配,這為下一輪的拐點,為白酒交易的動蕩發展隱喻了暗流。上述現象放在中長期看,價位決定地位是一個大規律,特別是在頭部企業表現的愈加明顯。
這一條也可以部分解釋2019年上半年報為什么會被作不同的解讀。
第四是,從營收增速來看,次高端市場是復興期中后階段的最強力量。
通過反復研究19家上市公司發現,最大的一個機會點可能是在次高端上。尤其是今年環境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讓很多謹慎看待次高端的開始轉向。從謹慎往樂觀的轉向看,次高端的酒鬼酒增速第一,其次是今世緣、水井坊、古井、汾酒、舍得,這些品牌的增長基本上都是由次高端產品實現的,今世緣的國緣、古井的高年份酒、汾酒的青花汾20年;而水井坊與舍得本身就在次高端價位。所以要在這當中尋找機會,需要更多的關注次高端市場。
第五是,區域龍頭、大眾酒市場的拐點初見端倪。
從營收增速倒序來看,青青稞、金種子、伊力特、迎駕、衡水,基本上排在19家上市公司增速的倒數幾位,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主流價格區間都在大眾價位,且都是區域龍頭。所以下一輪行業拐點可能跟上一輪不一樣,上一輪是從高端酒開始,但這一輪在增速上最早乏力的不是高端酒,是中低檔酒和大眾酒,是區域龍頭企業。這個特征已經表現比較明顯。
二、白酒上市公司2019年下半年乃至以后的發展趨勢
一是利潤、營收、銷量向大單品、老名酒、全國品牌、優勢產區的集中化趨勢。
這一趨勢將使白酒行業加速度分化,并將帶到下一輪調整期,繼續分化。從國家統計局統計局數據來看,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的持續減少,中國白酒企業每年少一百家左右就已印證這一趨勢。
二是“一超+兩強+X”的高端酒格局短時間內很難被打破。
“一超”即茅臺。人民幣的貶值和增發勢不可擋,在人民幣新預期下,飛天茅臺成為保值增值的避險品種。目前,茅臺的消費性需求相對穩定,投資性需求膨脹性增長。所以飛天茅臺一定在兩千元以上,即使中秋節后有一輪回落,也不可能在兩千元以下。
“兩強”是指五糧液與國窖1573。第八代五糧液經過2019年旺季后一定會站穩千元以上;國窖1573出廠價提升應該會付諸行動,預計不會晚于2020年的春節前。
當然實際上現在的高端酒市場,也有像水井坊典藏、智慧舍得、青花郎、內參、摘要等品牌。不過在高端酒市場,茅臺占比最大,這些品牌只能彌補茅臺消費端供給不足帶來的稀缺。中國高端白酒的量大概7-8萬噸,茅臺占40%,而茅臺整體投資性需求的增加會帶來消費性供給的不足,所以這是高端酒市場比較穩健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三是“三香+三派+六強”將繼續驅動次高端市場“價穩量升”。
次高端市場要打開看,不能只看上市公司這幾家企業,現在高端市場的生成,次高端市場的擴容,不僅是濃香型白酒在貢獻力量,醬香型和其他香型的白酒也在貢獻巨大的力量。如濃香型,劍南春在白酒行業是一個隱性大鱷,估值在140億到150億之間;水井坊2018年已經接近30億元;舍得在2018年的營收也超過20億元。另外,醬香型也都在次高端市場發力,像習酒窖藏1988,今年可能單品突破50億。紅花郎的10、珍酒15、金沙1951等,也都在次高端發力。
另外一方面,次高端不僅主品牌太多,而且一線名酒的副牌也在發力這個價格區間,像五糧特曲、貴州大曲等。而二三線名優酒的高端化也是次高端價位,如濃香的夢3夢6,醬香酒的國臺、國賓都在做特高端。
不僅如此,還有像青花汾、國緣、芝香型的一品景芝等,從香型。從流派,從陣容等不同方面來看,已形成大家都做、爭做次高端的氛圍,這會推動整個次高端市場容量的擴大。
因此,建議在這一輪關注次高端。需要指出的是,次高端市場真正意義上完成全國化的只有劍南春,其他的如水井坊、舍得、酒鬼酒、習酒、紅花郎都沒有完成全國化,他們只要持續全國化,就有可能穿越周期,并存在布局性增長的機會。
四是100-300元/瓶的主流價格區間很有可能進入“價量齊跌”。
這一觀點主要基于4個方面:中國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是并存的,消費降級預期增加,銷售減少;受“喝好一點,喝少一點”影響,白酒價格普遍向上;在互聯網無邊界、市場去邊界的背景下,全國性品牌的優勢凸顯;正如這一輪復興期100元/瓶以下的盒裝酒。
五是威士忌、白蘭地、新生代酒為代表的烈酒對白酒的替代競爭加強。
從海關數據來看今年1~6月份的烈酒進口大幅度增長,保樂力加樂山威士忌工廠,張裕白蘭地,都是對白酒的替代增長。所以白酒過分強調價格上行政策,對行業也是有一定的風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