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旅游城市,眾多歷史文化名人與遺跡聞名遐邇;同時,蓬萊又是著名的“中國葡萄酒名城”,正在崛起的酒莊集群和個性鮮明的葡萄酒影響中外。近年來,蓬萊市堅持弘揚傳統歷史文化,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并將兩者有機融合、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形成“大蓬萊文化”優勢。近幾年,每年到蓬萊歷史文化景觀游、葡萄酒文化體驗游、葡萄田園風光游的各類游客達700多萬人次,年創旅游綜合收入80多億元。
蓬萊葡萄酒文化與歷史文化的演變形成
蓬萊素有“人間仙境”的美譽。蓬萊城的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山東省“儒、岱、仙、海”四大旅游資源體系中,蓬萊獨占仙、海合一的優勢,從而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在長期的社會歷史進程中,蓬萊也逐步形成了多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有港口文化、精武文化、神仙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內容,諸多文化形態的交融,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同時,蓬萊位于中國山東半島北海岸,獨特的地域性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蓬萊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暑,氣候涼爽,光照充足,這賦予了蓬萊產區陽光、沙礫和海洋的獨特的高品質海岸葡萄的成長條件,從而成就了蓬萊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據考證,蓬萊的葡萄栽培文化可追溯至唐代,民國時期已成片露地栽培。
20世紀50年代果業發展,葡萄大田建園栽培者漸多,70年代后期,境內出現葡萄酒加工企業,主要產品有葡萄汁、葡萄果酒和甜酒,釀酒葡萄栽培起步。
80年代中期,境內開始生產干型葡萄酒,產量逐步增加。
1994年,天津王朝葡萄釀酒公司與蓬萊市北溝鎮供銷社合資成立蓬萊天朝葡萄釀酒公司,生產葡萄原酒;北溝鎮供銷社組織果農成立葡萄合作社,組織生產、銷售,協調果農與企業間的供求關系,形成一種葡萄種植與葡萄加工業之間松散型生產關系。
1999年,中糧長城葡萄酒(煙臺)有限公司成立,建立葡萄種植基地和葡萄酒釀造基地,并形成了以“反租倒包”、“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組織生產,建立起葡萄種植與葡萄酒釀造緊密型關系。
2005年,蓬萊市政府特成立了葡萄與葡萄酒局,重點扶持蓬萊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并順利通過國家級農業標準化(葡萄栽培)示范區驗收,舉辦了“中國·蓬萊國際葡萄酒周”系列活動,探討“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合作事宜,形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蓬萊宣言》和《專家意見》,“蓬萊產區”品牌蜚聲中外。
截至目前,蓬萊市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已發展成為規模較大、運行規范、效益顯著、輻射力強、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擁有取得生產許可證的葡萄酒企業68家,葡萄酒產量達14萬千升,銷售收入為30億元,一個以骨干企業和精品酒莊為龍頭,聯基地、帶農戶、聚發展的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已逐步形成。
蓬萊產區在葡萄酒品牌文化建設等方面也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首先是注重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從2011至2014年,先后設立了蓬萊市葡萄酒行業聯合檢查辦公室和蓬萊市規范葡萄酒行業發展秩序聯席會議制度,對全市葡萄酒企業從生產到流通領域,進行全方位綜合執法檢查,確保產區經營秩序。
其次是加強基地建設,進一步強化和調整葡萄種植扶持政策,重點向樹齡長、葡萄生長良好的企業自有標準化基地傾斜;推行標準化模式,從釀酒葡萄的品種選育、標準化管理以及葡萄酒質量安全多方入手,全力推行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目前已擁有標準化葡萄園近17萬畝。
第三是多種形式推介葡萄酒產品和葡萄酒文化。自2004年始,蓬萊市政府先后舉辦葡萄酒專業活動,參加國內外葡萄酒主題展會等等,全面開啟蓬萊產區品牌的宣傳推廣活動。2013年,蓬萊產區葡萄酒企業第一次抱團走出境外,參加香港國際美酒展,作為中國內地首個也是唯一參展的葡萄酒產區,蓬萊葡萄酒產品和葡萄酒文化邁出了走向國際的第一步。穩步推進葡萄酒文化
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葡萄酒莊與酒莊集群建設,是中國葡萄酒行業生產模式變革的有益探索,也是把葡萄酒文化與當地歷史文化有機融合的載體。酒莊是一、二、三、四產業的集合體,對葡萄酒生產、消費、體驗、旅游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拉動效應,促進了各產業間文化的融合發展。2012年蓬萊市委、市政府立足資源優勢,提出了“優質產區、特色葡園、精品酒莊”的產區定位,注入文化靈魂的發展導向,著重特色精品葡萄酒莊的建設。目前,蓬萊產區已建成和在建酒莊24個,且有多個國內外知名酒莊不斷入駐,蓬萊已成為國內酒莊建設和酒莊旅游的最佳選擇。針對國內其他產區多為零星分布的單體酒莊,蓬萊又率先提出了酒莊集群建設發展新模式,依托“一帶三谷”的酒莊聚集區規劃發展,為蓬萊葡萄酒產業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提供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