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莊與旅游文化的融合。借助傳統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海洋文化等旅游資源,加快葡萄酒文化旅游的發展步伐,在已建成的君頂、國賓、蘇各蘭、瑞楓奧塞斯、文成等酒莊開展與葡萄相關旅游項目,拓展了葡萄酒莊品鑒、采摘、自釀、觀光、文化展示等主題活動,把葡萄與葡萄酒的種植、釀造、品飲、銷售以及相關文化展示給消費者,并啟動了“鄉村與酒莊周末Party”、葡萄采摘自釀等休閑生活體驗活動,搶占國內葡萄酒產品和葡萄酒旅游的制高點。
葡萄酒產品與產區品牌文化的融合。蓬萊產區一直以來注重建設自己的產區品牌,在成功推出“蓬萊-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概念、獲得“中國葡萄酒名城” 稱號之后,2008年又在國內率先推出統一的“蓬萊產區葡萄與葡萄酒商會專用標識”,并成功注冊,形成中小企業品牌聯盟共同開拓市場;2013年,成功注冊了“蓬萊葡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保護了蓬萊產區地域文化,F在“蓬萊產區”品牌已在國內外葡萄與葡萄酒行業和市場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并被中國酒業協會和行業媒體授予“中國葡萄酒產區推廣獎”榮譽。經過多年打造,蓬萊產區的一批葡萄酒也先后獲得全國和山東省的名牌產品稱號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
葡萄栽培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合。“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縱觀中外知名葡萄酒商無不把葡萄栽培作為一門內容豐富廣泛、技術含量很高的文化來對待。蓬萊產區為尋找適應性葡萄品種,不斷探索種植技術與經驗。2013年,借助蓬萊產區釀酒葡萄適應性研究工作,不斷完善葡萄栽培、葡萄酒加工和生態旅游一體化的標準體系,從單一的葡萄種植,逐漸發展成為規模較大、運行規范、質量可靠、效益顯著的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同時,葡萄種植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一大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在蓬萊涌現。
葡萄酒文化與傳播文化的融合。2012年,蓬萊產區與國家郵政局,推出了中國首套具有收藏和觀賞價值的產區文化郵冊《蓬萊產區葡萄酒酒標鑒賞郵冊》,對于蓬萊葡萄酒產業拓展和葡萄酒文化傳播具有歷史紀念意義。2013年,德國SWR電視臺拍攝的《葡萄酒在中國》,將蓬萊作為中國著名產區的代表,設為拍攝取景地,制作了時長60分鐘的紀錄片,在德國乃至歐洲巡回播放,讓西方世界充分認識了中國蓬萊。2014年,蓬萊市政府拍攝了國內首部以葡萄酒為題材的40集大型青春偶像劇《緣來幸!,全劇以君頂酒莊為主影地,采用實景實名的方式編制拍攝,開啟了蓬萊產區酒莊文化在娛樂圈中的傳播。
未來葡萄酒文化建設的戰略思考
根據《蓬萊葡萄酒莊聚集區總體規劃》,蓬萊葡萄酒產區構建了酒莊聚集區格局,作出了中長期的規劃,鼓勵酒莊進行中西方文化展示,特別是與中國歷史文化、當地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葡萄酒文化的戰略性發展。
完善產業機制。積極推動企業轉變營銷手段,由傳統的營銷模式向互聯網營銷模式轉變,引導企業生產性價比高的產品,大力發展酒莊酒,積極引進專業人才與先進設備,提高產區葡萄酒釀制水平。選擇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包括葡萄苗木種類多元化、種植模式多元化、葡萄酒類型多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等。鼓勵和支持酒莊通過技術創新,培育壯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體現蓬萊產區特色的特色文化形象。
推進基地建設。以精品酒莊建設帶動標準化基地發展,建立完善葡萄科技服務平臺,全面提高葡萄生產品質。繼續推行“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的基地建設,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和綠色食品標準等進行規范化生產,制定適合釀酒葡萄發展的標準化規范;優化釀酒葡萄品種構成,篩選適應當地氣候特點、栽培特性的品種,提高生態適應性。
促進行業優化。完善產業鏈條,積極引進特色酒莊、葡萄酒俱樂部、葡萄酒博物館、交易展示中心、葡萄酒研發中心等項目,將蓬萊打造成集葡萄酒生產研發、世界葡萄酒產區文化推介、產品展銷及體驗、產品集散儲運于一體的葡萄酒產區,吸引全球著名葡萄酒企業及運營商進駐蓬萊投資貿易,使蓬萊成為更具包容性、開放性的產區,打造成國內外優質葡萄酒集散地。
推動酒莊旅游建設。葡萄酒旅游應與“旅游六要素”完美結合,“美酒美食美景,濱海度假天堂”是蓬萊葡萄酒旅游發展的核心內容。以現有的君頂酒莊、國賓、瑞事臨、瑞楓奧塞斯、蘇各蘭、文成城堡、古頂酒莊為依托,推出多種酒莊旅游線路,開發葡萄酒主題系列體驗活動。營造濃厚酒城氛圍,從城市規劃和市政建設方面突出酒城特色,增加城市在葡萄酒主題方面的建筑,同時對外輸出蓬萊葡萄酒文化,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葡萄酒旅游產品,強調葡萄酒莊建設的特色文化,注重整體環境打造,將酒莊與生態和諧發展。
擴大品牌宣傳。繼續組織產區企業組團參加具有代表性的葡萄酒專業活動,對外整體宣傳推廣蓬萊產區。同時,提高媒體宣傳力度,在加強與專業媒體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求覆蓋率更高、滲透力更強的合作媒體,加大自媒體的營銷合作力度,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傳播營銷手段,擴大產區及企業、產品宣傳面。
(作者系山東蓬萊市葡萄與葡萄酒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