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時間4月27日,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后簡稱OIV)發布了2014年全球葡萄與葡萄酒現狀報告,展示了近年的發展與變化趨勢,中國超越了法國,僅次于西班牙葡萄種植面積全球第2位,吸引了發布會上幾乎所有人的關注。 現場中國籍工作人員表示,問答環節90%的問題與中國的葡萄酒產業相關。
報告主要包括全球的葡萄種植面積、葡萄酒產量、葡萄酒消費量、葡萄酒貿易量貿易額、今年前期預測等5個要點。其中第一條重點提到了中國:中國以將近80萬公頃的葡萄園面積,排到全球葡萄種植面積的第2位。
而且,中國還是幾個葡萄種植大國中,唯一一個總體呈大幅增長趨勢的國家,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的葡萄園面積都在明顯減少。
編者按:2014年全球葡萄種植總面積穩定在755.4萬公頃,比上年略增0.8萬公頃。葡萄種植面積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依次為:西班牙102.1萬公頃、中國79.9萬公頃、法國79.2萬公頃、意大利69.0萬公頃、土耳其50.2萬公頃、美國42.5萬公頃、阿根廷22.7萬公頃、葡萄牙22.4萬公頃、伊朗22.3萬公頃、智利21.1萬公頃。在全球葡萄園版圖上,中國占據的比例由2000年的3.9%躍升至2014年的10.6%,法國則由11.5%下降為10.5%。
種植面積排名第二的數據是如何來的?
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一件事情:
OIV并非只統計釀酒葡萄種植面積,而是將所有種類的葡萄種植面積進行統一統計。 所以,中國真的種了那么多葡萄來釀酒么?還記得《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這首歌么?我們種了很多葡萄,但很多是拿來吃的。
所以,報告中的種植面積全球第二,并不是單指釀酒葡萄的種植面積,因此并不能以此來判斷中國葡萄酒產業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OIV確認,統計數據包括釀酒葡萄以及鮮食葡萄)
小產量精品酒莊成中國葡萄酒產業主流形態
而中國種植釀酒葡萄的園子,真的都有很高的產量么?
其實在中國,能走到現在的酒莊,很多都在走精品優質葡萄酒的路線,而優質葡萄酒的生產,是需要控制單位面積產量的。
如果有機會,可以去京郊延懷盆地的懷萊看一看,那里的酒莊,幾乎都不是大批量生產型。
如果你在西北,也許更能了解到寧夏在大力發展優質葡萄酒產業。
如果你在西南,云南彌勒的高海拔環境也不是種植密集的產區。
當然,中國有精品酒莊,也有規模較大的量產型企業,膠東半島、新疆天山南北都有大量的葡萄酒出產。
但我們要面對的現實是,2014年中國的葡萄酒產量還沒有澳大利亞和南非的多,排在全球第8。
編者按:2014年全球葡萄酒產量預計為275.2億公升至282.4億公升(不含葡萄果汁和未發酵的葡萄汁),取中間值278.8億公升,比上年產量下降4%。葡萄酒產量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依次為:法國46.6億公升、意大利44.7億公升、西班牙41.6億公升、美國22.3億公升、阿根廷15.1億公升、澳大利亞12.0億公升、南非11.3億公升、中國11.1億公升、智利10.5億公升、德國9.3億公升。中國排名第八位,比上年產量下降5%。
經歷了行業整頓的中國葡萄酒產業,2014年的產量回落到2004年以前的水平,與美國、南非這樣小面積卻高產的國家相比,中國的葡萄酒生產量其實要小得多。
雖然行業經歷了痛苦的整頓,但對于專業的從業者來說,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投機者撤離后,真正專業的人才有更好的施展空間。
OIV方面的數據分析者提出,中國的葡萄酒消費市場雖然相比2013年有所縮緊,但行業的轉型正在繼續,未來是充滿希望的。進口葡萄酒市場回歸理性,國產葡萄酒行業也在不斷發力。
中國葡萄酒在首爾國際葡萄酒展(SWS)上人氣爆棚,來自新疆、寧夏、山西、懷來、膠東半島的葡萄酒風格多樣,品質得到國際專業人士的贊揚,具有國際水準的中國葡萄酒正在逐漸嶄露頭角。
產業鏈脫節演繹中國葡萄酒產業之痛
優質的國產葡萄酒雖然品質不俗,卻或多或少與市場脫節,一大現象就是定價超出消費者預期。這其中,不得不提到中國土地成本高昂的問題。而同時,也不得不考慮地方政府為了業績招商投資建設酒莊的問題。
去年的某中國葡萄酒課程上,參展酒商最關心的問題,不是自家酒的品質好不好?這一點他們都相當有信心,而是如何把酒賣出去?有的酒莊代表就提到,當地政府為了業績,大力招商,當初鼓勵建園建廠時,說只要把酒做好,銷路不用酒莊操心。風云變幻,三五年過后的現在,酒莊的好酒釀出來了,可銷路卻變了。
許多人說國產酒不好,其實不是不好喝,而是性價比不高。普通消費者怎會花近千元去買一瓶品質跟要價只有一半的進口酒差不多的國產葡萄酒?更何況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仍然處于喝不懂的階段。 而高品質的國產葡萄酒,也不是市面上經常能見得到的,喝過的人就更少了。
沾了中國農業大學葡萄酒科技發展中心的光,我倒是嘗過一些國產好酒。不只有優質的波爾多混釀,更有獨具中國特色的貴人香、馬瑟蘭等單品種釀造葡萄酒,曾讓澳大利亞AWRI的研究人員嘖嘖稱贊。
而今的中國釀酒葡萄栽培,也漸漸從早期的盲目跟風中覺醒,不再一味種植赤霞珠、美樂、霞多麗等非常國際化的品種,而是開始在各自的產區,尋找特色的優勢品種,努力釀造更加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而不是仿波爾多、仿勃艮第風味的葡萄酒。
但路還有很長,許多酒莊需要真正具有專業素養的園藝師、釀酒師,而且要懂中國的風土、中國人的口味,這不是隨隨便便從國外名莊請個退休的釀酒顧問就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隨隨便便一個高校開設了葡萄酒學院就能教出的人才。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國葡萄酒產業可以從國外各產區的興衰中,尋找成功的門道。從品種選擇淘汰,到產地規劃建設,再到完善法律法規,甚至建立有效的協會聯盟,都值得中國的葡萄酒產業學習借鑒。
所以說,只有釀酒人專業是不夠的,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都需要同步提高,同時還需要不斷的培養普通消費者的葡萄酒素養,才能夠使整個葡萄酒產業健康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