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在震蕩調整中走過了三年多時間,調整已成為所有酒企盡心思考、盡力解決的問題,于是我們看到名酒降價,青春小酒走俏、電商崛起、渠道扁平化等種種現象。可以確定的是,白酒調整還將持續一段時期,而且更加深入行業內核,觸及行業靈魂。作為酒企應如何把握白酒調整的核心內涵,確保各項調整及時有效,不走彎路,在第四屆中國白酒領袖峰會上,以上這些問題都得到明確解答。
牛犁:創新驅動是全球性趨勢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著重分析了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通過對世界經濟發展總體趨勢、中國宏觀經濟前景判斷和中國經濟調控政策取向等三個方面的深入剖析,并聯系白酒行業運行特征,他得出“創新是行業發展必然途徑”的結論。
牛犁表示,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經濟已進入低速溫和、“平庸”增長的態勢,今后一段時期,全球經濟仍將處于緩慢復蘇和深度轉型調整階段,世界經濟將在3%左右的溫和增長區間,國際貿易增速將在5%左右的中速增長期。但在整體低迷狀態下,世界經濟并不乏亮點,尤其表現為創新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以美國為例,在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頁巖油氣新能源創新和3D打印為核心的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創新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這為美國未來發展構建了強有力的支持。
而現階段的中國宏觀經濟則具有四個主要特點,即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牛犁表示,具體來說,新常態下的國內消費需求將不再是模仿型或排浪式,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投資需求則表現為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出口需求上,低成本出口的競爭優勢大幅削弱,必須培育競爭新優勢,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另外,中國的社會生產能力早已告別供給不足狀態,各行業普遍產能過剩,新興產業、服務業和小微企業的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新的特征。在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中國的一大競爭優勢,而現在低成本勞動力的數量優勢正在喪失,經濟增長將更依賴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必須以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國內市場競爭的核心也由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導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型需求。
在此基礎上,中國經濟調控政策表現出穩中求進的基調,財政政策積極而有力度,貨幣政策穩健而松緊適度。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中國經濟調控政策的五大主要任務。
“展望未來,經濟運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而釋放改革紅利,政策創新等因素,將推動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牛犁認為,國際經濟和國內經濟的宏觀形勢是這樣,行業與企業的微觀發展同樣如此,必須以創新為驅動,對發展模式做出重大調整。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依賴政策資源、產能規模的傳統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實施轉型升級,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只有創新才能發展,以創新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潮流,如果不能充分運用創新的力量,將很難在這個時代立足。
漆云蘭:傳統是白酒發展的長遠根基
創新是宏觀趨勢所決定的必然,而傳承則更多來自于中國白酒的行業特性。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流通研究室副主任漆云蘭看來,傳統是白酒發展的長遠根基,也是白酒創新的源泉,隨著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傳統對白酒行業的提升作用將逐漸顯現。
漆云蘭認為,白酒行業目前的艱難處境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在行業的超常規增長期結束之后,正在向常規增長過渡,這個“換擋”的過程令諸多酒企廠商感到不適;同時,白酒行業的結構性調整還在持續當中,與之相伴隨的市場整合是一個“痛苦而糾結”的過程;針對白酒的社會輿論環境正在逐步走向客觀公正,但仍未形成充分有利于白酒發展的輿論氛圍,公眾對白酒的認知仍包含大量負面因素,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片面或不確切的。
盡管如此,白酒行業仍然具備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無論是增速、結構的調整,還是白酒社會形象的重建,白酒行業仍握有較大的主動權。
“首先,白酒仍然是中國人情感交流的重要用品,中國人更習慣用白酒來表達情感。”漆云蘭說,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層次和消費理念不斷提高,除了傳統的商務型、事務型消費之外,情感型消費的比率會越來越大,這也意味著白酒將有更多的市場表現機會。
其次,白酒特有的文化內涵沒有改變,它仍是中華民族文化符號之一,而中國傳統文化正在加快向市場消費領域延伸,這同樣是拉動白酒消費的有利條件。當前,國學教育正在各地興起,民族傳統風格的服飾、飲食與文化產品廣為流行,白酒特有的傳統文化屬性,更加適應人們高品位、高層次、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增長空間。
白酒消費仍是中國傳統風俗,白酒仍是國人重要的日用消費品。即便是白酒市場處于調整期,白酒消費群體有所萎縮,但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的民風習俗中,白酒仍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這也意味著白酒仍然與中國人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漆云蘭還提到白酒行業自身的優良傳統,這同樣是保障行業發展的一個積極面。
“通過近年調研可以看到,對質量與品牌的堅守普遍存在于白酒行業當中,這是白酒行業長期形成的一種優秀傳統。”漆云蘭表示,而且這種傳統并沒有隨著行業形勢低迷而動搖,相反卻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特別是在白酒經銷商群體中,由于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其對于白酒品質與文化的理解程度不斷加深,對消費者的傳播影響更大。
另外,白酒產業鏈帶動經濟發展和吸納資源的特性沒有發生改變。
漆云蘭以與會的六家白酒領袖企業為例,其均是所在地的重要納稅大戶,并吸納了大量資金、人才和項目資源,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除此之外,領袖企業們在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擴大社會就業等方面同樣發揮著積極作用,如果考慮到這些酒企在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套企業,將是數以十萬計的人們從中受益。這些均是白酒行業長期以來的既有價值,或者說是白酒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傳統地位與角色。
而政府支持白酒行業健康發展的取向沒有變。
漆云蘭表示,消費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拉動之一,而當前國內市場的消費活力不足,消費層次不高,通過研究白酒行業的調整改革,能夠為拉動消費、市場升級等宏觀課題提供重要參考。自2012年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與中國酒業協會進行了戰略性、系統性的深度合作,對中國酒業的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進行了深入調研,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效回應。由此來看,對于白酒行業的轉型創新,政府仍然給予關注和支持。
傳承與創新,正是白酒行業調整的內涵所在。堅守傳統底蘊,白酒才能確保自身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的重要地位,積極融合現代科技與理念,白酒才能在現代化、國際化的市場競爭中有所成就,有所作為。第四屆中國白酒領袖峰會充分明確了這個前提,下一步的行業調整行動將緊密圍繞傳承、創新的內涵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