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營費用
關鍵詞:原料價格,降低,其它費用
2014年我國進口啤酒大麥541.3萬噸,比上年大幅增長131.80%,全年平均進口單價比上年降低了16.64%,平均每噸大麥價格290.73美元,年底價280.40美元(到岸價,來源:國家海關總署)。年初價格承繼了上年末的高位下行后,全年基本處于290美元左右波動的平穩價格。進口大麥的數量猛增,其原因是主要進口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等農產品豐收,啤酒大麥出口余量較大。加之原油價格巨幅下降帶來的海運費降低使大麥到岸價降低。年底12月生效的中澳自貿協定中農產品3%的關稅取消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全年進口量中僅澳大利亞就高達387.8萬噸,占71.63%。2014年進口成品麥芽1.2萬噸,降低20.29%,平均單價同比提高4.10%,成品麥芽進口量一直不大,且進口單價較為穩定。進口的成品麥芽多為特種麥芽,基本用于微型釀造企業,少部分用于啤酒企業;進口顆粒酒花3374.4噸,比上年大幅增長47.59%,平均單價提高8.48%,進口以香型酒花居多(進口國以德國、捷克和美國為主);進口酒花浸膏和液汁比上年下降了42.58%,平均價格提高0.12%。各種原材料的價格升降不一,基本處于相對穩定態勢。
國內啤酒原料一直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態,表面上看是收購價格打擊了種植農戶的信心,但實際上是啤酒原料種植業仍延續散戶種植的小農經濟模式,傳統的栽培方法以及落后的管理和收儲方式,使產業失去了良性發展的基礎。加之,國家對種植啤酒原料方面幾乎沒有優惠政策的扶持,使國產啤酒原料形成如今的局面,也使得中國啤酒業一直依賴進口的狀況難以得到改變。
2014年啤酒行業單位產品銷售成本費用提高了8.42%,單位產品營業費用降低了3.55%,單位產品管理費用上升了3.74%,單位產品財務費用上升了12.59%(其中:單位產品利息支出降低了7.07%),資產負債率降低至48.97%,下降了2.69個百分點(在釀酒行業中,啤酒行業仍是最高的)。從企業在經營和財務管理方面的費用變化可以間接反映出一定規律性,市場營銷和企業管理仍是企業的關注重點;單位產品利息支出和資產負債率的降低間接反映了投資進一步減速的趨勢。
四、經濟指標
關鍵詞:利潤,增幅,地區波幅
2014年,我國啤酒工業實現利稅總額346.5億元,比上年增長4.97%。kL啤酒利稅比上年增長5.99%,其中:稅金總額增長1.32%,利潤總額增長11.00%;kL啤酒稅金增長2.31%,kL啤酒利潤增長12.07%。值得一提的是,啤酒行業是飲料酒主要酒種中唯一實現單位產品利潤增長的酒種,且增幅較為可觀。
表七 2014年酒行業主要酒種虧損企業情況
在2014年釀酒行業虧損企業情況來看,雖然啤酒行業的虧損面仍是最大的,但虧損額呈現降低,表現優于其它主要酒種,和行業盈利水平的表現情況也是相符的(見表七)。
從分地區盈利水平來看,各地區間的單位產品利潤波幅較大,也體現出市場競爭的狀態,華東和華南地區市場規模大,占全國利潤總額的比重也相對高;華南、東北和華北地區的競爭進入相對平穩期,單位產品利潤增幅較大;西部的盈利水平出現分化,西北地區仍具備相對的地域封閉性優勢,保持了較好的盈利水平,西南地區的地域封閉性狀態基本被打破,成為各地區中唯一出現盈利水平下降的地區(見表八)。
表八 2014年啤酒行業各地區利潤水平情況
從分省市經濟效益指標來看,利潤總額實現增長的有17個省市(不包括3個減虧省市),增長50%以上的省市有:寧夏、黑龍江、甘肅、陜西、江西、廣東6個省市。利潤負增長的有11個省市,虧損省市仍為4個(天津、湖南、山西、吉林),上年的虧損省市黑龍江扭虧為盈,吉林由盈轉虧。kL啤酒利潤提高的有17個省市(不包括3個減虧省市),增長幅度普遍較大,其中:寧夏、黑龍江、甘肅、廣東、陜西、江西6個省市增幅達50%以上。kL啤酒利潤降低的有11個省市,降幅也較大,其中:吉林、海南、河北降幅達50%以上。
隨著啤酒市場容量的趨于飽和以及產業集中度的不斷提高,行業過度競爭的趨勢正在緩解,啤酒產品盈利水平得到逐步提升。啤酒企業正在從對市場份額的過度追求轉向對產品結構、品牌塑造和管理水平的調整和提升轉變。
五、進出口
關鍵詞:進口量,中高端產品,品質
2014年我國出口啤酒25.8萬kL,同比上升3.40%,出口額17705.39萬美元,出口單價提高了5.03%;進口啤酒33.82萬kL,同比大幅上升85.59%,進口額40356.66萬美元,進口平均價格下降6.13%。進口啤酒量近十幾年來首次超過出口啤酒量,我國啤酒進出口首次由順差變為真正意義上的逆差。
表九 2014年啤酒主要進口國情況
2014年啤酒產品的進出口和上年相比都出現了增長,但值得關注的是進口啤酒的增長,連續三年幾乎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2012年增幅71.44%,2013年增幅65.6%),三年累計增長了426.81%。從進口啤酒的數量變化和進口國別可以分析出:
一是我國居民消費水平普遍提高,對中高端啤酒產品的需求猛增。市場需求呈現出非線性增長趨勢,已經不能簡單用量變比擬,用聚變來描述更為貼切;
二是進口啤酒的單品價值相對較高,適用于新型的互聯網銷售渠道,也適用于新興的O2O消費模式;
三是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成為進口啤酒的絕對主力,僅德國和荷蘭兩國的進口量已占據全年總進口量的71.66%,這就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對醇厚型特色啤酒產品的市場需求的轉變。曾經多年來一直占據進口量一半以上的墨西哥,如今已經風光不再,其原因是墨西哥生產的淡爽型啤酒和國內大部分淡爽型啤酒產品無明顯差異性。
不可否認,進口啤酒量的大幅增長有著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但是,其中也有著消費者對啤酒這個舶來品追根溯源和崇尚洋貨的情結。德國啤酒和德國的機械一樣,是長久以來國人心目中的奇跡和神話,也有媒體和渠道的刻意夸大。比如“青島下水道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如果,一個針對當初5萬多居民造就的下水道系統竟可以服務如今的450萬人,那么,當年德國工程師真是不夠嚴謹,成本控制簡直失敗至極。德國乃至歐洲啤酒產品的品質誠然優秀,但是,對于消費市場日益追求新鮮化本質的啤酒產品而言,進口啤酒顯然有著無可回避的劣勢。中國啤酒業已經成為國際化產業,國產啤酒的品質也早已和國際接軌。雖然,我們需要具備自我批評的勇氣和精神,但媒體和渠道不應該繼續編造西方神話來挑起消費者對于自己國家產品的貶低和奚落,對國貨自黑的“幽默”顯然還是少一些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