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間競爭
趨向“南拳北腿”?
除了按照酒企業績進行陣營秩序的重新劃分,我們不妨再將釀酒區域板塊做一個對比。以四川和貴州為代表的西南區域仍然保持著整體領先的地位,而以黃淮名酒帶為代表的北方區域,則表現出更強勁的發展勢頭,二者之間差距有明顯的縮小趨勢。
川酒在規模和市場的覆蓋度上,仍然具有領先優勢,但川酒企業之間的分化非常明顯,像水井坊、沱牌舍得等在2014年均表現低迷,二者總和才能抗衡金種子這樣的強勢徽酒企業,這在以往是很難想象的。即便是川酒領先的五糧液,其對洋河之間的領先距離也大幅縮減,瀘州老窖則漸被古井貢追近。概括來說,川酒的優勢還在,但統治力已大不如前。
以醬酒為主打的貴州酒企,除了茅臺的持續領先之外,又涌現出金沙這樣的中堅力量,但整體上也沒有更多的增長亮點,習酒銷售業績大幅下滑,國臺表現較為平穩,董酒仍沒有實現預期中的復興。貴州白酒在品牌力和產品力方面仍然占優,但整體不夠強大,且市場覆蓋面還比較有限。
反觀北方區域,則表現出更積極的增長勢頭,洋河、古井貢、衡水老白干、牛欄山、今世緣、迎駕、口子窖、金種子等各有亮點表現,或鞏固行業位置,或營收增長,或利潤可觀,或加快IPO進程。對于北方白酒板塊的整體而言,可謂取得了逆勢增長的良好表現,綜合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壯大。
思考西南區域和北方區域之間的這種反差,或與白酒消費回歸大眾化有關。自白酒行業進入調整期以來,始終伴隨著去公務化、向“民酒”轉型的趨勢,而之前北方酒企在整體市場定位上更接“地氣”一點,轉型起來也相對容易。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是,當大眾自主購買成為白酒消費的主流,地方經濟和收入水平的差異將充分顯現,成為地域品牌發展的又一道分水嶺。
在2014年的國內經濟“成績單”上,江蘇、山東位居廣東之后分列二、三名,河南、河北、遼寧分列五、六、七名,而北京和江蘇的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這些省份地區幾乎正是上述增長性酒企的“主陣地”,雖然安徽省經濟排名處于中游位置,但古井貢等安徽酒企卻把河南變成了半個“主場”。較強的經濟實力意味著較高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費能力和意識的領先,這在白酒向大眾化消費、自主型消費、休閑型消費的轉型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使北方酒企走在了轉型調整的前面。
由此來猜想下一步的行業動向,四川、貴州的酒企一方面要在本區域市場全面覆蓋、加強引導,而針對全國化市場,或應側重中高端領域,突出自身的工藝品質和名酒品牌價值,在商務型消費、享受型消費、收藏型消費、禮品型消費中確立地位;大多數北方白酒品牌的市場輻射范圍相對有限,針對周邊市場的持續性增長,應不斷強化地面服務能力,增強本土品牌、地域品牌的親和力,增強產品的適應性和特色性,在大眾消費、日常消費、休閑消費占據優勢地位。
當然,市場無定式,“南拳”未必只走上三路,“北腿”也可以高舉高打,每一個白酒優秀品牌,都是珍貴的品質與文化綜合體,既要傳承傳播自身價值,也要貼近市場,服務民生。不同釀酒板塊間的區隔與特色,應該是企業發展的資源優勢,而不應成為局限。
傳統與創新的市場平衡
在行業調整的推動下,各家白酒企業的內在特質表現得越來越突出,由時間和傳統沉淀下來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成為酒企極能打動市場的“本色”演出。如果我們據此對白酒勢力集團做一個梳理,會發現傳統型酒企和創新型酒企的市場表現漸趨平衡。
在行業第一陣營的三家酒企中,茅臺具有較濃厚的傳統型白酒企業氣質,一招一式均秉承厚重,沉穩扎實;洋河則有著較為強烈的創新氣質,產品與營銷的極大創新,使洋河在曾經的“黃金十年”里業績顯著,而今洋河又成為白酒行業互聯網創新的先行者,可以說創新始終是洋河最有力的發展引擎;五糧液則堪稱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白酒典范,它一方面始終保持著白酒文化、名酒品牌的傳統氣質與魅力,而又具有極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每每在行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上,通過創新策略取得極大的領先優勢。可以說目前的白酒勢力第一集團中,恰好達到了傳統與創新的均衡。
在第二集團中,同樣兼有傳統與創新的代表性酒企,如古井貢、衡水老白干、牛欄山二鍋頭等酒企,均具有較深厚的傳統底蘊,代表著消費者所熟悉的白酒形象;而金沙等酒企雖然也有一定的市場和品牌基礎,但這一輪高速增長更多所依靠的是創新力量,更有效地順應了市場新生需求。
在行業調整過程中,傳承、創新的思維理念被廣泛提倡,而白酒的傳統價值與時尚元素究竟該如何平衡,白酒的文化靈魂又該走向何方?通過新的白酒市場格局或可窺測一二。傳統與創新并不排斥,二者都是市場與消費者所需要的白酒價值,各有目標群體,各有核心受眾,而且是交叉滲透、相互影響的。而對于酒企,應對自身外在形象和內在價值有清晰判斷,持續強化企業的形象與氣質,這也是提升市場存在感,抓住核心消費群體,以及鞏固行業地位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之,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白酒市場秩序的重構,既有意思也有意義,其間的每一點微妙變化,都可能帶來行業格局的重大改變。而這個過程仍在繼續,懸念與精彩仍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