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以來酒駕禁令、八項規定、軍隊禁酒等國家政策對酒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從不同角度出發,對當前的酒的認識和判斷會有明顯不同。本研究團隊綜合國內各種學術會議、學術論文中的名家觀點,從酒類企業、酒行業、地方政府、國家、國際五個角度來看待進行概括提煉,多層次地分析了依法治國背景下提出的國家政策對酒的不同影響。指出國家政策對中國酒的當前發展具有制約和壓抑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具有保護和促進作用。很多企業會在近期進入冬眠期。但在此時期轉型升級的企業會得到持續健康發展。今后中國酒的發展必須加強調控和預警,防止公地悲劇出現。
我們認為,2012年以來,國家層面對酒的政策是有史以來最理性的政策。
從儀逖造酒以來,酒之美,讓人心向往之,又讓人心為之惑。酒有傾國傾城之美,自有傾國傾城之險。愛酒之美者縱酒,恨酒之險者禁酒?v酒與禁酒在中國歷史上形成兩種截然不同觀點、力量、導致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方針,以致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政策、導向。不管哪一種,其實都是片面地認識酒,極端地對待酒。
而酒駕禁令、八項規定、軍隊禁酒等,恰恰是最理性的對待酒。在該嚴的地方嚴,在該寬的地方寬。寬嚴適度、有張有弛。但處于不同的位置,自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將近年來各方的典型意見加以匯總提煉后羅列如下,并提出個人看法,以供關聯人物參考。
一、從企業層面來認識
(一)壓抑
到2014年10月底,全國11個酒類上市公司,8個業績下滑,3個出現虧損。全國1497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虧損企業占8%。2012年以來,中國白酒企業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變化,由“燙金十年”迅速過渡到“煉金十年”。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市場競爭中像“煉金”或者“煉獄”般煎熬度日。
根據廣泛深入的調研,我們和我們團隊的專家們認為,中國酒類企業會有30%左右的酒類企業會在2015年進入冬眠期,在2016年則會共有50%左右的酒類企業會進入冬眠期。為什么叫做冬眠期不叫破產呢?因為酒類企業停產后遣散工人,把酒糟回填到酒窖保護著酒窖,等到市場回暖時再挖開酒窖重新生產,恰似蛇的冬眠,所以我們將酒業停產稱為進入冬眠期。這些酒類企業其實并不容易破產,此前的積累足夠開辦酒廠的民營企業家們過日子。而且冬眠期企業運行成本極低,很容易通過原酒抵押、酒窖抵押等方式維持運行。但冬眠期的酒類企業沒有生產當然就沒有上稅,最著急的其實是地方政府。以往主要依靠征收酒稅來充實地方財政的政府最為著急。主要酒產地的政府都在將那雙“看不見的手”伸出來幫助企業,政府成為“閑不住的手”。
(二)維護
高檔白酒泡沫被吹破,消費者回歸理性。產品價值+品牌價值重新成為定價的基本模式。白酒作為同質化相當嚴重的產品,其成本差別不大。附加價值成為定價的一個重要標準。中國白酒按照品牌價值大小的大小正在對主導產品進行重新定價。為此,筆者基于2014年12月10日的《中國知網》CNKI數據,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白酒品牌進行了期刊全文搜索,發現在中國知網文獻搜索中排名前十名的是茅臺酒、五糧液、瀘州老窖、全興、汾酒、水井坊、西鳳、酒鬼酒、稻花香、郎酒。在分項排名中,包括期刊論文排名、博碩士論文排名、會議論文排名、報紙論文排名中,前十名的排序完全相同。
在百度網頁搜索中排名前五名的是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青島。其中茅臺和五糧液均以1億個網頁排名并列第一。排名第三的瀘州老窖,約2340萬個網頁。排名第四的洋河約2320萬個網頁。排名第五的青島為2310個網頁。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白酒以茅臺和五糧液為兩大典型,茅臺和五糧液是中國白酒的第一梯隊。這兩組數據是對人們現實感覺的有力印證。也是對茅臺價格高于五糧液的理論支撐。
(三)促進
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白酒之都”宜賓2013年、2014年12月舉行的中國白酒文化節的關鍵詞。郭五林提出培養人才、提高品質、加強營銷三條出路。江禹甫提出證券化模式能讓酒企瞬間實現酒品的銷售回款難題,有利于收益預期及提升產品品牌價值,有利于抵御或降低行業及泡沫風險,可以成為酒類企業的突圍路徑。林楓提出白酒戰略突圍方向為生態化戰略、超終端模式和互聯網戰略。李振江提出線上、線下互動,PC+移動一體做電商。
郭五林《關于四川省白酒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刊登在四川省社科聯《重要成果專報》(第21期,總第319期)上,送四川省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秾蟆分赋觯斍罢谶M行的白酒調整是一個去粗取精、存優淘劣的過程,對四川白酒來說機遇大于挑戰。四川白酒需要進行產品形象再造,對酒類生產企業進行分門別類,區別對待。需要進行銷售方式創新,將四川由“生產大省”向“營銷強省”轉型;需要加強文化引領,弘揚健康的酒文化。
二、從行業層面來認識
(一)限制
國家發改委明文限制酒精生產線上馬。白酒生產線也在其中。國家層面早已不再審批酒類生產許可證,酒類生產企業數量只能減少不能增加。雖然中國酒業協會和一些酒類企業希望借助協會力量推動國家政策放開酒類生產,但我們認為這個政策要堅持不懈,不能放任自流。
僅以中國白酒為例,按中國酒業協會制定的“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年產量為960萬千升。但實際上是,到2013年,實際產量就達到1300萬千升。超出規劃的35%左右。以此推算,“十二五”期間生產過剩的白酒加上歷史上存量的白酒,足夠中國白酒市場在停止生產的狀態2年以上才能消化。換句話說,中國白酒生產企業2年不生產一滴白酒,市場依然飽和。
中國酒特別是中國白酒,再不限制生產就說不過去了。18億畝的土地紅線,頻頻被強調,足見耕地被占用現象之嚴重。糧食問題事關國家安全發展戰略,不得絲毫松懈。以大米、小麥、玉米為主要釀酒原料的中國白酒,必須控制產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限掉消費倒逼企業限制生產,這是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舉措。
(二)理性
中國酒行業的理性有所增加。然而發展的慣性勢能不是短時間可以遏制得住的。中國白酒行業必須思考三個問題:一是中國白酒市場的總體規模到底有多大?二是產能和銷能如何才能在全國范圍內協調?三是質量和價格之間如何建立一種對應關系?如果按照2013年中國酒市場9000億元,白酒市場占5000億元計算,以今后5年內國內GDP增速為平均為7.0%計算,酒業發展無論如何發展速度也應當大體與此對應,年增速在5%--9%之間浮動。
那么,從市場反推生產,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白酒年產能超過年市場需求的35%左右。很多企業提出的“跨越式發展”、“彎道超車”、“低谷中崛起”,建設“中國最大的”“原酒基地”、“生產基地”、“某香型白酒基地”的提法就值得反思,是坐井觀天的盆地意識,還是閉關自守的稱王稱霸?跳出白酒看白酒,跳出行業看行業,我們就會發現,白酒行業當前的衰退既是歷史周期循環往復的波谷體現,也是經濟發展規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一個低谷階段。逆勢、逆襲的提法不是不可行,但不可能是大面積可行。
各個酒企本當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但正如林楓所說,中國白酒行業智慧不足,要讓絕大多數企業都清醒地認識自己是想當然的事情。從五糧液、瀘州老窖等處于城市中心地域的名酒企來看,企業職工中大學生比例也沒超過10%。借智是酒類企業的普遍行為。提高企業的智慧,關鍵是要引進人才。但這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國內酒類人才極其有限,特別是國內當前還沒有一所高校專門為酒類營銷培養人才。這種人才數量不足的狀況短期內就不可能得到解決。
(三)升級
中國酒業協會提出3C計劃,來改變酒類企業的社會形象。希望通過“品質誠實、服務誠心、產業誠信”來樹立行業誠信意識。但酒類企業要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質量可靠性是消費基礎,產品易購性是實現條件,價格合理性是促進因素,文化認同性是內在動力。中國酒類協會的3C計劃,解決的主要是質量可靠性。而酒企在轉型升級方式,為實現產品易購性,開始嘗試直分銷模式、線上線下模式。為實現價格合理性,高端酒價格下降,大量開發中低端酒、小瓶裝酒,甚至散酒銷售重現江湖。為實現文化認同性,各種品牌酒都在發掘傳統文化,大力倡導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而排斥曲高和寡的小眾文化。前者以五糧液為代表,后者以酒鬼酒為代表。但中國白酒從記載中儀逖釀酒開始,酒便以其大美和大惡的雙重形態呈現在世人面前,片面強調哪一方面都是不對的。
辯證地認識酒,確保我們理性地對待,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很長時期的任務。然而,對酒的正反兩方面的理性認識,很少得到有力的傳播。而當前中國酒主要停留在飲用致醉功能方面,其殺菌功能被青霉素替代、其消炎功能被碘酒替代、其溶解功能被洗衣粉替代、其調味功能被味精替代,以致中國酒的功能狹窄。借鑒國際酒類消費經驗,開發和拓展酒的洗浴功能、投資功能、戰略儲備功能等,將使中國酒獲得更大的市場。
三、從地方政府層面來認識
(一)作風轉變
“寧讓腸胃爛個洞,不讓感情裂條縫。”“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喝得干群關系大倒退,喝得老婆睡覺背靠背。老婆告到紀律檢查委員會,紀檢說該喝不喝也不對,我們也是天天醉。”落后、愚昧、酗酒等落后的酒文化過去普遍存在。
八項規定出臺后,干部喝酒少了,應酬少了,回家的時間多了,陪老婆孩子的時間多了。紀檢倡導干部群眾下載“隨手拍”軟件,發動群眾監督,使得公職人員不敢喝酒了,怕在公眾場合喝酒了。紀律的形象改變了,公職人員的形象改變了。
當然,禁止、限制、反對等約束性詞語過多,而提倡、鼓勵、贊成等引領性詞語過少,使得社會心理壓抑,留下了飲酒現象反彈的隱患。中國城市化初期鄰里之間文化認同的匱乏,也使得具有強大交際功能的中國酒具有潛在的巨大空間。
(二)稅收減少
產酒大省,稅收減少,可以通過其他產業做適當彌補。產酒大市,特別是以產酒為主導產業的市,稅收下降對地方財政的影響非常明顯。特別在西部省份的地級市遵義、瀘州、宜賓、遂寧、寶雞等市,與石油、煤炭、鋼鐵、紡織、絲綢等資源城市一樣,一業興而百興,一業衰而百業衰。主導產業的連帶效應相應明顯。
稅收減少導致的政府欠債、投資不足、就業減少等連帶問題不斷引發,形成了“酒精依賴”的政府無法短時間從這種麻醉中清醒過來,轉型升級、開源節流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實現。我們國家目前面臨三期疊加的新形勢,即經濟增長的換擋期、調整結構的陣痛期和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面臨著經濟增速下滑、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形成、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問題暴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四大挑戰。
產酒大市的地方政府在財政壓力下,不斷出臺新措施刺激酒類生產和銷售。但由于政府對酒文化理解的深度不夠,在白酒的健康性和國際化方面感到力不從心,受困于當前政策制約感到供過于求的矛盾難以化解。
(三)加強扶持
縱觀歷次禁酒、限酒到縱酒、酗酒,都是從局部寬松之后逐步突破的。主要產酒區域從扶持地方重要財政支柱的角度出發,以鼓勵消費本地產品的名義,提倡飲用本地酒。從市級層面開始逐步突破,然后推廣到省級層面,最后推廣到國家層面。政府通過鼓勵消費,以及直接撥款、轉移支付、稅收優惠、基礎設施投資、文化支持等方式,加強扶持酒類企業。
酒類企業是一二三產業聯動、農工商聯動、文化與產業融合得最好的一個產業。在地方發展過程中,解決就業、增加稅收、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競爭力等起著重要作用。
從社會責任上講,最近幾年國家有難的時候,總是酒類企業沖在最前面,為國家排擾解難。汶川大地震、玉樹大地震、蘆山大地震、魯甸大地震等自然災難,最先響應搞震救災的主要都是酒類企業。建設希望小學、資助貧困大學生、支持福利事業等也常見酒類企業。政府在酒類企業經營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以各種名義支持也是理所當然、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