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8-10日,“對酒當歌,醉飲亳州——2022中國酒業才子古井論道”活動在安徽亳州開啟。
作為參與者之一,我跟隨活動參觀了亳州花戲樓、曹操地下運兵道,古井貢酒文化博覽園、古井貢酒科技館、無極酒窖等場所,深刻感受到了亳州的人文地理,以及受此影響的古井貢酒。古井貢酒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如果一個詞語加以概括,那就是“厚味”。這個厚,不僅是古井貢酒的品質醇厚,更指她的文化厚重!
中國酒文化能夠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原因有很多,而酒文化的多樣性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和生物學中基因的多樣性有利于保持物種的適應性和穩定性大約是同一個道理。中國國土遼闊,經緯跨度大,南北不同、東西迥異的風土差異也造就了如今百花齊放、各美其美的白酒板塊格局。
在中國白酒地圖上,一直有一個非常強勢且耀眼的板塊,那就是以古井貢為代表的徽酒板塊。一句“西不入川、東不入皖”不但將濃香白酒劃分成東西兩個陣營,也一語道破徽酒的實力。安徽這塊神奇的厚土,跟四川一樣,大牌林立,名酒云集,但二者風格路線卻迥然不同。如果說險峻的山脈和澎湃的江河造就了川酒的激昂與澎湃,那么水網交織、地勢平坦的皖北平原則孕育了古井貢酒的醇和與甘美。
在四次全國評酒會上,專家們對古井貢酒一致給出了"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評價,這也讓古井貢酒連續四屆蟬聯全國評酒會金獎,獲得“酒中牡丹”之美譽,成為中國八大名酒之一。
事實上,對于古井貢酒的評價,一個字足矣:“厚”,不僅是指口感上的香純味厚,還包括文化上的“底蘊厚”、技藝上“傳承厚”、創新上的“成果厚”。
安徽亳州位于皖西北邊陲的華東大平原地帶,南襟江淮,北望黃河。溫和的氣候,充足的光照和適中的雨量,早在遠古時期,便成為人類繁衍生息絕佳的選擇地。
在漫長里歷史演變中,亳州成為中華民族較早的發祥地之一,據文字記載,亳州距今已有3700年的歷史,早在商朝時亳州的經濟文化就較為發達,成為當時世界上的文明都市之一。一代圣君商成湯、道教鼻祖老子、圣哲莊子、魏武帝曹操、神醫華佗、道教至尊陳摶、著名詩人李紳、巾幗英雄花木蘭皆出生于亳州。同樣誕生于亳州的還有建安元年時的九醞春酒,也就是今天的古井貢酒。
可以說,深厚的亳州大地承載了悠久的華夏歷史文明,孕育了無數賢哲圣人和文人達士,更浸潤了發祥明了、脈絡清晰、傳承有序的古井貢酒。如果說氤氳千年的酒香展現的是古井貢的“形質之美”,那么亳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則成就了古井貢的“神韻之美”、“底蘊之厚”。
2018年9月19日,《九醞酒法》作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蒸餾酒釀造方法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官方認證,這也讓《九醞酒法》成為公認的釀酒技藝不間斷傳承的中國工匠傳統技藝之一。
據史料記載,"九醞春酒"是今天的“古井貢酒”的源頭,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將家鄉亳州產的"九醞春酒"進獻給漢獻帝劉協,并上表說明九醞春酒的釀造方法,《九醞酒法》由此而來,如今古井貢酒仍在使用,已有1826年歷史。
中國白酒釀造向來不缺歷史,白酒品牌也從來不乏故事,但歷經千年有據可考、未曾間斷的卻屈指可數!毒裴j古法》成為中國文明不間斷發展史上一個獨特的歷史刻度,見證了中國工匠精神的輝煌歷史,也成為古井貢酒另外一個有“厚度”的技藝傳承標簽。
師古而不泥古,古井人從來沒有躺在“祖業”上停止傳承與創新的腳步。為系統探究“從一粒種子到一滴美酒”的演變,古井的科研人員在傳承九醞酒法的基礎上,立足亳州特有的釀造環境,大膽進行突破性創新,打造出“五古四曲三醅”的古香型白酒工藝,最終釀出具有獨特烤麥香風格的“年份原漿·年三十”,這不僅僅是古井的巨大成功,更是整個白酒釀造行業的技術進步。
近年來,古井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機制,厚植白酒主業根基,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能,大批科研型、技能型人才在古井成長起來,在此基礎上,古井的技術創新也結出豐厚的碩果。2016年以來,古井貢酒技術研發團隊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2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136項。
工藝傳承和科研創新是白酒行業永遠不變的話題,也是古老酒文化換發新活力的關鍵。一個風味厚、底蘊厚、傳承厚、成果厚的“厚味古井”已經成為徽酒研究的典型樣本,更是討論整個白酒行業立足當下與發展未來的起點。攤開中國的白酒地圖,我們會發現很多像古井一樣璀璨的明星,雖然各有特色,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傳承不變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