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釀造一瓶美酒的生命內涵,色彩喚醒一個季節的豐收序篇。當成熟的紅纓子高粱簇擁成一片又一片朱色海洋,隨著農戶喊出的那一聲“開鐮了”,豐收的喜悅附著在揮動的鐮刀上,也綻放在農戶的笑臉上。這里是茅臺酒“第一車間”,幽雅而深邃的茅臺醬香從這里萌發,貴州仁懷大山里的富裕之歌從這里唱響。
8月16日,以“豐收敬糧農·質量承千秋”為主題,由茅臺集團主辦,仁懷市政府、茅臺酒股份公司、茅臺紅纓子公司承辦的茅臺紅纓子高粱豐收季活動在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大坪有機高粱基地隆重舉辦。孟秋時節,鄉間田野,茅臺與行業專家學者、高粱基地供應商、種植戶代表,茅臺酒、醬香系列酒經銷商及傳承人代表,媒體代表等2000多位與會嘉賓共同享受豐收盛宴、感受豐收喜悅,以實際行動詮釋“崇農、敬農、愛農”的茅臺精神。
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德芹表示:“盛夏千竿綠,當秋萬穗紅。紅纓子高粱的豐收,標志著農民朋友的辛勤勞動結出了累累碩果,也預示著茅臺的釀酒原料有了堅實保障。紅纓子高粱豐收季活動,作為茅臺重點打造的獨具鮮明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動,既是對大山深處勞動者辛勤付出的禮贊,也是對茅臺順天敬人核心文化的傳承,更是對父老鄉親為茅臺酒卓越品質作出不懈努力的感恩。”
高粱紅了,喜迎豐收
藍天、白云、紅高粱,8月的大坪茅臺有機高粱基地,入目皆是好風景。田間小路邊,一個個碩大而赤紅的穗頭低垂著,隨著微風輕輕晃動,吸引著從五湖四海而來的賓客們頻頻為其駐足、近觀。
今年的茅臺紅纓子高粱豐收季活動高朋滿座、熱鬧非凡,為了讓參會嘉賓們能夠更好感受豐收的喜悅與美好,茅臺精心布置紅纓市集,以茅臺和農耕文明的發展為脈絡,劃分為“高粱紅”“豐收釀”“富農情”“鄉村興”四個區域,通過非遺文化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和地方特色美食品嘗等活動,給與嘉賓們味覺、視覺、觸覺、聽覺等多重享受,使他們領略紅纓子高粱獨特魅力的同時,也沉浸式地感受地方文化之韻。
傍晚時分,茅臺以一場盛大而溫馨的長桌宴——“高粱豐筵”,熱情款待四方來賓,以“豐收九大碗”的形式,精心呈現了仁懷地域的飲食文化與酒文化特色,也讓嘉賓們享受到了來自土地的饋贈和農民辛勤勞作的成果。而隨著夜幕降臨,一場更加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也正式開啟,以《多彩迎豐》為序曲,緩緩鋪陳出一幅貴州地方民俗畫卷。
整場活動下來,茅臺都在傳遞著一個核心思想——“順天敬人”,既順應自然規律、追求道法自然的釀造精髓,也深知從一粒種子到紅糧滿山,古法匠心凝聚而成的醬酒之魂,離不開這片土地上砥礪深耕的每一個人,因此茅臺堅持以實際行動銘記感恩自然的饋贈、贊美崇敬勞動者的辛苦付出。
晚宴期間,張德芹分享了對此次活動的三點感受:一是紅纓子高粱豐收季,表達了茅臺順天敬人的故事情感;二是紅纓子高粱豐收季,升華了茅臺生命之魂的質量信仰;三是紅纓子高粱豐收季,彰顯了茅臺感恩擔當的價值追求。他表示,未來“紅纓子高粱豐收季”將與“茅臺祭酒節”“茅粉嘉年華”一道,構建形成茅臺三大特色文化活動“IP”,共同彰顯茅臺“順天敬人、明理厚德”的茅臺核心價值追求。
高粱更好,酒才更香
對于茅臺而言,最關注且永遠堅守的是茅臺酒的質量。紅纓子高粱作為茅臺最重要的原料之一,究竟是如何成就一杯高質量醬香美酒的?
生于黔嶺之北,長在赤水之濱,紅纓子高粱這一品種其實自漢朝起就與茅臺酒的釀造息息相關。但那時的紅纓子高粱與今天的紅纓子高粱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就像一萬多年前,遠古先民馴化水稻是從挑選種子開始,自1986年起,茅臺也開始尋覓優良高粱品種。經歷多年的科研探索,無數次選育和改良,終于培育出穩定性好、產量高、抗病性強的紅纓子系列品種。
如今的茅臺酒用紅纓子高粱以其“八高一低一適中”的優良品質而著稱,即淀粉含量高、酚類物質含量高、油脂含量相對高、支鏈淀粉占比高、結晶度高、糊化溫度高、熱焓值高、長支鏈占比高,淀粉的回生值低,單寧含量適中。正是這些特性成就了茅臺酒獨特的口感與風味。
同時,紅纓子高粱顆粒小、皮厚、堅實、飽滿等結構特點,能夠與茅臺酒的釀造工藝完美契合,更能勝任多輪次蒸煮、翻糙的工藝要求,浸泡12小時、蒸煮120分鐘后種皮不破、有淀粉滲出、粘性好呈絲狀,是茅臺酒體更加醇厚的重要前提。
質量是茅臺生命之魂。此前,張德芹就曾強調過,對于質量的堅守是茅臺永恒不變的信念,要矢志不渝堅守和傳承茅臺質量文化,樹牢“長遠”的質量觀,百分百、全方位呵護好質量。從源頭把好質量關,茅臺不僅先后與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浙江大學、貴州大學、河南農科院等國內知名院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科研項目形式助力紅纓子育種技術發展,還成立紅纓子公司,從“專、精、特、新”四個方面出發,持續強化茅臺酒的高品質內在核心。
自2022年起,紅纓子公司已經先后承接和新建研發項目20余項,累計投入科研經費1500萬元,已登記高粱品種5個,正在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權品種12個,主營產品“紅纓子”已成為貴州省主推品種,2024年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全國唯一通過有機認證高粱種子。
當然,不只是原糧的品質保障對茅臺酒生產極其重要,數量保障也關系著茅臺酒質量穩定。自2001年起,茅臺開始建設有機高粱基地,目前已覆蓋赤水河流域一帶的仁懷、習水、金沙、播州、匯川等地,有機認證面積達到100萬畝,常年種植面積60余萬畝,為茅臺酒的高品質提供了堅實的原料保障。
一直以來,茅臺都將紅纓子高粱種植基地,視為“第一車間”,堅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控,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在種子選育、基地種植、生長看護、收儲加工每一個環節,精準跟蹤、全程管控,不僅從田間地頭里守好了茅臺酒高質量的“第一關”,踐行了“質量是生命之魂”的生產信仰,也通過對“第一車間”的建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增收,點亮了當地農戶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惠農助農,共同富裕
“茅臺生長在大山,這注定了茅臺要有‘山’一樣的擔當和責任。”張德芹一句話道出了茅臺一以貫之的國企本色。
多年以來,茅臺始終堅持踐行“大品牌、大擔當”的責任理念,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通過落實“工業反哺農業”精神,探索出“茅臺+政府+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以切實行動助農、興農、富農,以實實在在的成效詮釋茅臺擔當。
在今年茅臺紅纓子高粱豐收季活動晚宴上,茅臺特別設置了“最美糧農”與“年度糧農”頒獎儀式,授予孟凡進“最美糧農”稱號;授予張正剛、張廷財、王全相、徐少勇、袁定書、田時友、賀孝方、張正中、穆更生、謝學恩、鄧盛權、劉啟富、余朝倫、王燕、汪大吉、朱召啟16人“年度糧農”稱號。這17位杰出農戶不僅是助力高粱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茅臺堅持“反哺農業”的受惠者。
最美糧農孟凡進這樣說道:“每年年初,茅臺都免費給我們拉來種子、肥料,教我們如何去移栽高粱苗、做好田間管理,所以我們會覺得身后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在支持著我們,讓我們相信豐收和增收是有保障的,腰包是會鼓起來的,日子是有盼頭的。”
“年度糧農”張廷財表示,“這些年來,茅臺不斷提高高粱的收購價,并以‘訂單種植、保護價收購’模式解決了銷售問題,提高了我們種植高粱的收入和積極性。通過幾年的高粱種植,我們的生活逐漸富足起來,好多人蓋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這些都是茅臺帶給大家真真切切的變化,感謝茅臺。”
“年度糧農”王燕也說道,“在整個種植過程中,茅臺和政府的工作人員始終高度參與,從育苗、栽種到收割全過程進行指導,還免費提供種子、有機肥等。在他們的支持與幫助下,村里面的農戶種植效益不斷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類似的衷心感謝還有很多。的確,從提供良種和有機肥料,到狠抓高粱基地建設管理,再以“訂單種植、保護價收購”模式,“一站式”服務為糧農解決后顧之憂,茅臺在“鄉村振興”這幅畫卷上落下的每一筆、每一劃都在實實在在地助力百姓增收致富,共享發展紅利。
據悉,茅臺自2003年起,逐年提高農保價,20年來提升了5.6倍,促進了高粱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增收。截止目前,紅纓子高粱系列品種在全國10多個省(市、區)累計推廣種植3000萬畝以上,創造農業總產值750億元以上,帶動農戶850萬人次增收100億元以上。目前,茅臺釀酒用紅纓子高粱種植面積61.5萬畝,涉及種植戶118985戶,收購價11.2元/公斤,將帶來直接經濟效益16.52億元。
未來,茅臺還將與各有機高粱基地政府合作,用6年時間推進95.8萬畝高標準農田暨高粱基地的建設,建立高粱農保價定期研判調整機制,以提升種植農戶的綜合收益。
茅臺執筆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不僅限于農業,還包括鄉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等,全面提升了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水平。可以說,茅臺發展所帶動的不僅是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腰板直了、底氣足了,更是讓這片土地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高粱紅了,酒也香了,生活也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