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的葡萄酒——從古典時期到地理大發現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變史
(第十八章)
第八幕·中世紀葡萄酒文明的驕傲——法蘭西玫瑰(四)
考古研究發現,約公元前400年左右,高盧人大舉進攻了古羅馬共和國,那次戰爭以高盧人的失敗而告終。然而,戰后一部分高盧人并未回到故鄉,他們在位于今天意大利的米蘭市和科莫湖之間的位置定居下來。百年之后,這些人的后代中有人回到了祖輩的土地,并給高盧地區帶來了羅馬人的葡萄酒、葡萄枝條以及各種相關的技術。公元50年左右,古羅馬帝國著名農業作家科路美拉(Columella)和地理學家斯特拉博(Strabo)對勃艮第地區的葡萄園進行了記載。公元312年,勃艮第地區第一次開始用出現關于葡萄酒的文字記載,當地出產的葡萄酒被作為賦稅的一種上交于君士坦丁大帝,這說明當時勃艮第地區的葡萄酒相比于古羅馬帝國版圖內其它葡萄酒產區,其品質已經脫穎而出。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公元6世紀末,據法國基督教主教、歷史學家格列高利(Gregory of Tours, St)的《法蘭克人史》一書記載,勃艮第的第戎地區(Dijon)在當時已成為葡萄的海洋。
如果說先天的良好氣候和數百萬年前積累而成的珍貴石灰巖為勃艮第葡萄酒的成功準備好了磚瓦,則人為的因素就是把這些磚瓦變為富麗大廈的動力,這中間不能不說的是中世紀勃艮第地區的兩個重要社會團體——教士和貴族。
虔誠的教士
中世紀中期,天主教思想作為歐洲主流思想,對歐洲各階層人群的身心控制到達頂峰。然而,修道院內教士們腐化墮落的生活以及過多參與世俗政治事務引起了一大批主張嚴守精神修行的教士們日益不滿,隨后一大批改革教派開始出現,其中改革最為成功并且在人群中廣而流行的西多會(Cistercian)就是我們本節的主角。1098年,出生于法國香檳省的本篤會修士圣羅貝爾(St. Robert, 約1029-1111年)和他的追隨者們來到法國勃艮第西多地區(Cîteaux)的荒野中,用樹枝搭建起簡陋的房屋,西多會成立。他們每天展開了以靜默、祈禱、墾荒、勞作為主的一系列隱修生活,注重個人精神的修行,許多人慕名前來。
西多會的自成立以來,修行生活極其艱苦,修士們的飲食主要是是黑面包,水和少量蔬菜,修士之間除非必要,否則極少開口說話
隱修的社團一旦成名,走向世俗化似乎是一個必然。12世紀以后,西多會逐漸得到各地王公貴族的支持并迅速發展壯大,這與另外一位西多會修士圣伯爾納(St. Bernard, 1090-1153)的努力密不可分。圣伯納作為12世紀的西多會領袖,與大多西多會修士不同。他極具外交天賦,經常參與各種政治糾紛和宗教爭論,并不斷向教皇、國王、大主教還有封建領主進言,還曾成功說動法國國王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發動第二次十字軍東征,該次東征成為埃莉諾離婚案導火索,改寫了波爾多葡萄酒歷史(參見下一章中世紀法國葡萄酒文明史波爾多篇)。
公元1146年,圣伯爾納(站臺上穿白衣者)為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進行戰前動員
西多會的壯大使勃艮第地區修道院內人數劇增,他們一部分人選擇走出修道院,尋找荒蕪的土地開辟新的修道場所,另一部分人則接受當地封建領主或者入會農民的土地。不久,西多會便奇跡般擴展到整個歐洲,1115年,西多會只有4所修道院,12世紀上半葉這個數字已經發展到300,12世紀末西多會已經擁有500個修道院,到13世紀又增加至600個,15世紀達到高峰,約有750個,這些還不包括當時的女修道院。
西多會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許多專程前來修行者積極參與到墾荒和耕種工作上來,客觀上這為釀酒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提供了有利條件。西多會的教士們身上具備那個時代的其他人群所欠缺的精神——耐心與虔誠,為了生產高品質的葡萄酒,教士們進行了長期、大量而系統的試驗。他們對不同的枝剪方式進行比較,目的是獲得高產優質的釀酒葡萄;為了驗證特定品種的釀酒葡萄對地區的適應,他們把白葡萄品種霞多麗帶到了勃艮第北部地區夏布麗,并獲得了成功;他們在修道院下面開辟酒窖,嘗試大規模低溫儲藏葡萄酒;為了選擇一塊理想的葡萄園,他們把不同的土壤放進嘴里進行品嘗,并將各個地區每年的氣候特征進行詳細記錄,年復一年的實踐,他們最終畫出一幅幅標注清楚地西多會葡萄酒地圖。
正在進行葡萄栽培工作的西多會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