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為今天法國吉倫特省首府,屬于法國西南部阿基坦地區。早在公元前300年,凱爾特人便在此筑城定居。公元前60年左右,古羅馬人在此建立港口,當地的土壤和得天獨厚的海洋性氣候尤其適合釀酒葡萄的種植和生長,古羅馬人開始在此地經營葡萄園,利用港口的便利向駐扎在西班牙和不列顛的古羅馬軍團提供葡萄酒和其它生活必需品,葡萄酒的生產與消費一度繁榮。
遺失的葡萄酒——從古典時期到地理大發現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變史
(第十九章)
第八幕·中世紀葡萄酒文明的驕傲——法蘭西玫瑰(五)
公元475年,西羅馬帝國覆滅,日耳曼人大量涌入,起初這些蠻族對古羅馬文明棄如敝履,葡萄酒對于他們來說并非必要,另一方面,波爾多不僅是位于歐洲西南部與中部之間的關口,還具有連接西非最近的港口,其戰略地位引起各王國之間的征戰,致使波爾多深陷兵災,數度易主。最嚴重的一次是在732年,波爾多遭到了來自西班牙的阿拉伯軍隊的洗劫。此外,在8世紀出現的維京海盜對歐洲沿海地區進行了長達兩百多年的騷擾,他們不僅掠奪財富,還大肆屠殺教士,燒毀修道院,沿海地區的居民不得不內遷。這一切使波爾多本地的居民雖然還在從事的葡萄酒的生產,但該地區的葡萄酒自羅馬帝國時期逐步積累起來的聲譽漸漸成為歷史。
埃莉諾離婚案
公元1137年,阿基坦公爵繼承人埃莉諾與法國卡佩王朝王子路易(即后來的路易七世)在波爾多舉行婚禮,當時的波爾多大主教為二人的主婚人,這是一場政治婚姻,婚姻的幕后操縱者是當時的法國卡佩王朝國王路易六世,他招艾莉諾為兒媳的目的是使整個阿基坦地區并入法國版圖。然而,各自不同的成長背景使得婚后作為法國王后兼阿基坦女公爵的埃莉諾對丈夫路易七世感情冷淡,埃莉諾成長于充滿吟游詩人的法國南部宮廷,性格活潑,而路易七世從小在修道院里長大,發自內心對天主教精神的狂熱追求讓他無心顧及兒女私情和歌舞飲食。
艾莉諾戎裝圖:公元1146年,在西多會修士圣伯爾納勸說下,路易七世組織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艾莉諾帶了一隊由女子和隨從組成的騎士兵團隨夫出征,然而,一次行軍途中隨隊的十字軍因艾莉諾隨從的誤導而與大部隊分開,并遭到了穆斯林的猛烈襲擊,此次被襲十字軍損失慘重,眾貴族在事后把責任推到了艾莉諾本人身上,因為她出征帶了不少華貴而笨重的行李,恰在此時,艾莉諾又和她的叔叔傳出緋聞,路易因此和艾莉諾吵得面紅耳赤,倍感傷心和屈辱的艾莉諾隨后公開發表了質疑她和路易婚姻合法性的言論,這次東征后二人選擇搭載各自的船只回國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成為了艾莉諾和路易七世離婚的導火索,更要命的是,卡佩王朝之所以能夠主宰法國歷史達三個多世紀,是因為王朝統治者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對繼承人的培養,而埃莉諾只為路易七世生了兩個女兒,王朝的男性繼承人一直空缺。終于在1152年,二人長達15年的婚姻走到了盡頭,但當時離婚對外宣稱的理由是二人是表兄妹,根本不該結婚。離婚不到兩個月,埃莉諾與身為法國諾曼底公爵兼安茹伯爵的亨利結婚(這二人其實同樣存在血緣關系,亨利比艾莉諾還小13歲),亨利在1154年成為英格蘭國王,建立金雀花王朝,即亨利二世,而埃莉諾則成為英格蘭王后,這一次英格蘭王室獲得了豐厚的嫁妝——整個阿基坦公國,以及這里出產的優質葡萄酒。波爾多的葡萄酒在經過數百年的銷聲匿跡后,再一次出現在英格蘭,只不過現在這里的葡萄酒消費人群不再是曾經的古羅馬軍團,而是早期遷至此地的央格魯撒克遜人后裔,然而,此時的波爾多還面臨另一個葡萄酒貿易強敵——同屬阿基坦版圖內的葡萄酒產地拉羅謝爾。
和波爾多相似,拉羅謝爾同樣有著便利的港口和多年的葡萄酒釀造歷史,但在地理上距離英格蘭更近,而且在埃莉諾眼中,拉羅謝爾的地位遠比波爾多重要,要擊敗拉羅謝爾,占據英格蘭葡萄酒市場的大頭,波爾多人除了要不斷提升自己酒的品質以及努力討好英格蘭王室以外,還需要等待時機,而這個時機,一等就是70年。
左圖:艾莉諾和法國王子路易(圖中藍袍金冠者)在波爾多完婚;
右圖:艾莉諾和英國王子亨利,二人之間的感情默契據說在艾莉諾尚是法國王后時就已經滋生
1453年,世界葡萄酒文明史大轉折
早在埃莉諾改嫁英國國王時起,英法兩國之間就已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亨利二世在作為英格蘭國王的同時還統治著大片法國的土地,他本人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和安茹伯爵,只要政權穩固,他的子子孫孫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這些法國領土上的合法領主,加上他與埃莉諾的婚姻,造成了亨利二世與路易七世之間的仇怨,使得金雀花王朝和卡佩王朝之間征戰不休,這種仇恨在亨利二世和路易七世的兒子們身上得到最大的體現。1224年,法國人乘著腓力二世的余威(“尊嚴王”腓力二世在1223年去世,他在位期間收復了大片英國人在法國占領的土地,參見中世紀法國篇),決定繼續打擊還在法國土地上的英國人,此時的拉羅謝爾站錯了隊,向法國人屈服了,而波爾多人則在同一時刻向英格蘭王室表達了自己的忠誠,雪中送炭給英國人帶來的感動遠遠超過和平時期的錦上添花,在承受了無地王約翰在位時期法國地區領土的大片淪喪之痛以后,波爾多人對英格蘭王室宣示忠誠的行為無疑給英格蘭貴族們打了一劑強心針,從此波爾多葡萄酒開始在英格蘭盛行起來,而拉羅謝爾葡萄酒的時代則漸漸遠去。13世紀中葉,英格蘭王室的葡萄酒有3/4由波爾多地區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反過來刺激了波爾多地區釀酒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生產,釀酒師開始對釀造工藝提出改良,以獲得更加優質的葡萄酒。1453年,法軍擊潰英軍主力,駐扎在波爾多的英軍最終投降,法國人收復除了加萊以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宣告結束,從此以后,波爾多葡萄酒開始印上“法國制造”的標簽,在整個法國境內順利流通。
左圖:公元1453年,法國人收復波爾多
右圖: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
公元1453年對于世界葡萄酒文明史的影響遠非一場英法百年戰爭的結束所能描述,也就是在同一年,伴隨著奧斯曼土耳其人一次次巨炮的猛攻,拱衛基督教世界長達700多年的東方大門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打開,佇立了近千年的古老城墻轟然倒塌,整個泛地中海地區往后400多年的最高話語權落到了一個伊斯蘭強權國家手中,在這個國家境內(大部分東歐、西亞北非地區,整個愛琴海地區),乃至這個國家影響力所及之處(如意大利半島一些靠海地區),葡萄酒對于人們的宗教意義已經大打折扣,不錯,在漫長的時間里,人們已經把葡萄酒當做了本地一種非常普通的水果飲料,或者僅僅是土特產。然而,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雖然壓制了境內及周邊地區葡萄酒的發展,但卻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一大批葡萄酒新世界的出現,這是后話,請參見后期的葡萄酒新世界史。
百年戰爭后的英國雖然失去了波爾多,但是從1224年到1453年的整整200多年時間里,波爾多一直被英國控制,可以說哪里有英國人,哪里必有波爾多的葡萄酒,這份波爾多情懷,在英國人心里成為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