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道與法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態度決定高度,酒的最高境界是用來解決社會問題的,而不是滋生社會問題,葡萄酒也不例外,無論是老子的白酒,還是馬克思的“紅酒”,無論是美國的雞尾酒,還是俄羅斯的伏特加酒。
中國的傳統白酒與道家思想關系密切,世界葡萄酒則與“法家”思想關系密切。
當今世界葡萄酒的優秀成果,是各國社會健全的葡萄酒法律法規的功勞。葡萄酒是種出來的,與天地人三者關系密切,天地即為自然之法,馬克思、恩格斯亦著有《自然辯證法》。社會法和自然法,同時證明了葡萄酒與法家的關系。在各國的葡萄酒法律法規沒有出現之前,他們的葡萄酒的品質與市場監督管理同樣是混亂不堪的。
老子是道家鼻祖,馬克思是革命先驅。
老子是東方的“馬克思”,馬克思是西方的“老子”。
老子當過西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典藏史),他讀書萬卷,講究樸素的辯證法,親自踏遍千山萬水尋找上好水源,開坊釀酒(太清酒),并且把酒用作道家的醫藥,作為解決群眾個體疾病痛苦和社會整體弊病的良藥。
馬克思三十年如一日地經常光顧大英圖書館,博覽群書,講究唯物主義辯證法,他也把葡萄酒當作醫藥,不但喜歡飲用,更喜歡引用,他認真地把葡萄酒,載入無產階級革命的著作體系,同樣是作為醫治社會弊病的良藥。
偉人的經歷都是相似的,曾用紅葡萄酒宴請末代皇帝溥儀的開國元首毛澤東,甚至早年也和老子、馬克思一樣,有在圖書館工作學習的經歷,他當過北大圖書館的助理員,學富五車。建國以后的1956年3月底,毛主席在全國糖酒食品工業的匯報會上,向張裕也向中國葡萄酒業表明態度,要大力發展葡萄和葡萄酒生產,讓人民多喝一點葡萄酒(原文載于1984年12月17日《經濟日報》)。這應該就是新中國現代葡萄酒工業藍圖最早、最高的指示。
偉人們都同時在酒里產生了共鳴。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在酒里與老子產生的共鳴,讓世人醍醐灌頂,好像他們都是在追求“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境界。“老馬識途”,老子與馬克思都用酒來解決社會問題,可當之無愧稱之為人類的“酒圣”。曾經有人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道家思想哲學進行對比,發現二者之間的觀點不只相通,更是高度契合。作為高端的知識分子,馬克思與老子的經歷也相似,并且在釀酒或社會考察的過程中,要聯系兩個基本工種那就是種糧或種葡萄的農民和釀酒作坊里的手工業工人。密切聯系基層人民群眾,這或許就是他們工農思想和無產階級意識的共同起源與啟蒙。由此可見,探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道家思想之間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洞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家思想本質的一致性,對于中國固態發酵法白酒與馬克思主義化葡萄酒來說,就是打通了任督二脈。
醫易同源,藥酒同源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莫言先生因酒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女士因藥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千百年來,中國人“醫易同源”、“藥酒同源”的思想根深蒂固,刻骨銘心。
酒之道,國之道。酒為萬藥之首,既可以亡國,也可以興國!
上古時,大禹醉醒之后對儀狄說:“該物誤國。”遂令其停止釀酒。至殷商時,因上層社會的貴族階級酗酒而導致政息人亡,商紂王沉迷于酒池肉林,朝政分崩離析,遺臭萬年。后世的隋煬帝則重蹈覆轍。孔子問禮于老子,老子以自釀的太清酒款待之,孔子半醉半醒、語重心長地告誡弟子:“惟酒無量,不及亂。”“工農出身”的古代知識分子老子先生則是喝足了獨創的太清酒之后,才寫下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道德經》,而后世世代代傳承,經久不衰。藥酒救人,酒藥濟世。難怪唐代的醫圣兼道士孫思邈融會貫通地在《備急千金要方·論診候》中說:“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酒道、醫道、國道被道家,巧妙地串聯到了一起,并起著相互的促進作用。“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源、本體、規律及原理。道的原始意義為道路或坦途,后逐漸演變引申為可以圓通的道理,可以說明事物事理的規律。
莊老之道,黃老之道
道家的核心思想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傾向于無神論和樸素的辯證法,這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相似相通之處。但是道家主張清靜無為無爭,與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形成反差。道家講究宇宙、社會和人生的領悟,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包容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它所揭示的“道”可視為可以揭示天地萬物運行變化的本質規律與基本法則,所以它倡導個人的養生、社會的養生、民眾的休養生息、政治的無為而治。
老子的“道法自然”即是順其自然、自然而然,讓萬事萬物自由自在沒有約束地發展,推動其發展而不人為地過度干涉支配并占為己有,老子把天道演化為天理,由自然無為演化為人道有為。“無為而無不為”,即必須無為才能有為,在無為之中產生有為,也就是“無為為體,有為為用”的意思。老子諫言統治階級能順應和效法自然,以期實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大有改革開放般簡政放權的氣魄。總的來說,老子算得上一個繼承了前人無神論思想的“草根學者”,他強調尊重大自然的發展運行規律,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為而無不為地制約統治者貪婪的掠奪本性,這與現在反腐敗將權力裝在制度的籠子里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仍是存在歷史的局限性和社會局限性的“道”,那是充滿了曲折的道。(段內相關資料引自百度百科詞條“道家”)
莊子將老子的“無為”發展到了極至,他認為“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在《逍遙游》中,莊子將個人精神絕對境界追求的渴望發揮的淋漓盡致,他的超脫就好像當今鼓吹的絕對自由民主,放任自然,無任何約束條件。(同上)
漢初的黃老學是道家“無為而治”的積極實踐派,為從戰火中建立的西漢王朝的國家治理創造了安寧的環境,為人民提供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恢復了經濟發展。由于著眼于現實得到了,得到了當朝統治者的支持與青睞。黃老學兼收并蓄,發展了道家無為政治思想,提出“君道無為、臣道有為”,體恤民眾,讓百姓休養生息,同時它又汲取法、儒、墨、名眾家之長,將無為與有為相結合,積極進取,經世致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老莊消極無為思想的局限性。(同上)
道家思想立于萬物之本,意在通過“道”來達到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終極把握,從而衍生出天道、人道,派生出酒道、醫道、門道,這種道是只可會意不可言傳的道,而不是具體形象化的自由之道、民主之道、正義之道、理性之道,它在物質與精神層面揭示的是永恒的規律性,恒久的天地人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循環。
中西酒道,殊途同歸
道家思想是中華文化之根,不但在中國開枝散葉、根深葉茂,對西方和世界也影響深遠。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經》排名第二,僅次于《圣經》。
而道家關于遏制統治者炮制對人民不利卻對自己有利的嚴刑酷法的觀點,對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反對資產階級權貴橫征暴斂酒農的葡萄酒稅致使其破產的觀點,后者簡直就是道家與法家思想的現代化,甚至可以說是“如出一轍”。
在老子和馬克思看來,酒不是用來飲鴆止渴的,老子把白酒當藥,馬克思也把葡萄酒當藥。他們的觀點一致,同時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醫學上的靈丹妙藥,二是作為社會政治變革和革命理論的處方。如果不是從馬克思與老子在酒文化上的共鳴尋找線索,對其內在聯系進行抽絲剝繭研究,是很難發現他們創造的理論之間,固有的淵源的有機聯系的。
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并不是空想產生的,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哲學和道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黑格爾的哲學體系首先將中國道家思想放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的篇首,即放在最顯眼的“東方哲學”部分,明顯意在繼承道家哲學思想的衣缽。這三者不是僅僅有簡單的共同之處,黑格爾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是獨立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確切的說是馬克思、恩格斯繼承黑格爾和老子的哲學基因,將中國道家思想學說進一步的發展演化,而不是另起爐灶,更不是變造,這是全人類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智慧的接力賽跑。萬變不離其宗,它們相通的內容是同一個事物,同一個體系,別無二致。道家思想從原始狀態被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先后升華提純了,是后兩者哲學理論的始祖,他們只是處于不同發展階段而已。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道家思想的返璞歸真與“出口返內銷”,道家思想在當代中國并沒有衰落,反而在中國繼續潛移默化地不斷發展影響,只不過蒙在鼓里的中國人卻渾然不知。簡單地講,馬克思、恩格斯是黑格爾的學生,老子則是黑格爾的祖師爺,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革命實踐能在中國成功的原因所在。而且,西方的近代哲學和科學,極有可能是完全建立在中國的哲學基礎上的。直到公元2013年,斯洪橋先生才寫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道家思想的比較》。經過他的對比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老子莊子道家思想的高度契合。但是,仍然沒有認識并發現以上聯系,文章忽視和遺忘了黑格爾在歷史當中重要的發展過渡作用,遺憾的是全文只字未提該事。事實上,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三種哲學體系“三位一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盡管他們各自可能存在不同的歷史局限性。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就是重要的物證,換湯不換藥。而老子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與黑格爾哲學同宗共祖、一因多果的關系,在高正先生《老子的“道”與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中已得到證實。
黑格爾喝了中國道家的“墨水”之后,他高度評價說,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到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為此,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除了吸收西方哲學思想,還頗費筆墨著重在特別章節討論老子的“道”與“無”,而孔孟儒家思想則一筆帶過。據說,老子的“三生萬物”理論,對黑格爾的“三段式”的論證方法也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黑格爾創立的學派后來分裂為激進的左派和保守倒退的右派。激進的左派又稱為“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繼承了黑格爾學說中對社會發展進步有益的革命成分,宗教上主張無神論,政治上主張自由民主,這其中就包括費爾巴哈與青年馬克思、恩格斯。18世紀三四十年代,這群熱血青年作為黑格爾的信徒,常集在柏林希貝爾酒吧聚會爭辯。一百多年后,這里的影響培養出來的思想學家分別形成了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利己主義、人文主義各大門派。(引自百度百科“黑格爾”詞條)
有趣的是,這些思想家的宗師黑格爾竟然也有一段與葡萄酒交集的故事。1795年,他經朋友介紹到了法蘭克福的葡萄酒大盤商Johann Noe Gogel家里當家教。六年后,他在耶拿大學首講《邏輯與形而上學》;又過七年后,他利用當中學校長的時間完成了著作《邏輯學》?磥砥咸丫平o黑格爾帶來的不只機遇,還有靈感。
得益于黑格爾的這些靈感與思想,本來就喜歡葡萄酒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在黑格爾創建的辯證法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事物的矛盾就是其運動發展的目的源泉,同時預示了人類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以上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道家契合的部分,它的內涵并不是西方原生的,而是很大程度上是從中國嫁接過去的,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道家對儒家一統天下專制的不滿與批判,立場的本質是沒有不同的。
黑格爾之后,幾乎與馬克思、恩格斯同一時代的尼采雖然反戈黑格爾,但評價老子思想時則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也存在一種可能情況,他受到老子思想的啟發之后,哲學成就漸入佳境,戲劇天賦思想由前期的悲劇美學“酒日神二元論”逐步轉換成“酒神一元論”。
酒之道,國之道
道家在社會層面是“工農之學”、濟世學、平易近人之學、共產之學,政道必正道。能行得通的只有從社會系統整體原則出發的主義、道理、道德、道法、道路。
被歷代帝王閹割過的儒家思想學說,則是君王之學、商賈之學、經學與濟學、自私經濟之學、自利財經之學、財務之學、交易遠人之學、財產之學,官道亦商道。學而優則仕則商,賈而優則儒。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重經傾緯,所以走南闖北賣東西,更或是賣弄學問。儒商不分家,傾銷工作做得好,重視資本積累,重視個體消費與斂財需要,這就是“儒”。子貢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商業上的集大成者。近代的晉商、徽商更可以與魯商相媲美,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歷代買官賣官的腐敗和貪腐現象乃是儒家買賣思想浸淫中國官場政圈的結果所致。自武則天以來的中國科舉功利社會,儼然成了上層封建與中層資本相勾結的混合怪胎。
道家說“道生一”,所以“一準”管用,所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孔子的家鄉接壤的蘇北民間則流傳一句“你找七十二準也沒用”。“七十二準”影射了儒家的“七十二賢人”,明顯是底層勞動人民對儒家銅臭味的反感、憤怒、不滿與諷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封建社會的學生讀書為的是求功名利祿與高官仕途,急迫脫離勞苦大眾,脫離苦難,卻漠視老百姓的苦難,忘記了救民于水火之中。封建社會將圓形方孔的銅錢叫做“孔方兄”、“家兄”;卻不叫“方孔兄”就是明證。此錢姓孔不姓方,此孔不但是孔洞,更是代表孔子的姓,實乃一語雙關。
歷史狠狠地涮了中國人一把,世世代代崇拜的儒家文化早已變了味兒、走了樣,財迷心竅、官迷心志的儒家思想早已不能代表孔子思想,但可代表“儒家思想”?鬃拥牡75世孫孔祥熙,則將儒家自私自利的財經之學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個大資本家、大地主、大貪官,連他的連襟蔣介石都無可奈何,甚至美國白宮的資本大鱷們都對其恨之入骨?紫槲踔酗査侥邑澪勖绹A抗日的巨額美元貸款,轉而又投入到美國的房地產中,不但禍害了中國,也禍害了美國。
黑暗的舊社會無法無天,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能走“社會主義儒路”。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大道通天,大行其道,棄儒行法,不二法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文化的精髓核心是漢文化,漢文化的要義則是以漢語言為基礎的文法、字法、章法。除了武則天之外,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中國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擅自生造漢字、篡改語法。可以說漢文化樸素的“語法觀念”在中國人的精神深處還是根深蒂固、潛移默化的,是不明覺厲的。而一百多年前的英語由于單詞和語法的巨大變化,到現在早已面目全非成了遠古英語,和創造它的民族早已形同陌路,你不認得我,我也不認得你。但是,當代的中國人仍能看得懂幾千年前老祖宗留下來的古漢語。現代漢語文法謹言慎行,傳道、授業、解惑;當代律令法文字斟句酌,公平、公正、無私。
現代世界葡萄酒也是各產酒國社會法治成果釀制的結果。葡萄酒的釀造受到“天、地、人”三者的限制,可以說是天法、地法、人法的巧妙邂逅。每一個斟入葡萄酒的高腳杯,都像法治的天平上一枚倒扣過來的砝碼,所以每一個中國人所持的斟入葡萄酒的高腳杯,都是象征國家法治的砝碼。漢語博古通今,不妨將古已有之的“法”字與現代漢字的“砝”字相通假。“法碼”意為鞋子的尺碼,亦不妨引申為“法律的尺子”;“砝碼”也不妨理解為“國家法治權重的象征”。喝了這杯葡萄酒,法治思想注定要深入人心。
自然法與自然規律(自然法則)賦予了人的生死權利,即“天賦人權”;社會法與社會發展規律,賦予了人民的生存發展權利,即“地賦民權”;國家和政府依靠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奮斗積累了雄厚的實力,并依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的規定,以及國際社會的公認,而獲得不可侵犯、不可分裂的主權,即“國賦主權”。
可以勿庸置疑地說,中國的人民群眾舉起充滿馬克思主義紅色思想的葡萄酒杯,同高舉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的意義其實是一樣深遠的。
酒之法,國之法
根據地球上的陸地與海洋劃分,世界的法律體系也分為大陸法系與海洋法系。前者包括法國和德國,后者包括英聯邦國家和美國,中國則獨樹一幟,另數第三個類型:社會主義法系。但是中國迄今為止,并沒有完善的葡萄酒法律,僅有中國食品工業協會2002年制定的《中國葡萄酒A級產品認定及管理辦法》和《中國葡萄酒A級產品認定細則》等行業標準。還有2006年12月11日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發布的葡萄酒國家標準(GB15037-2006《葡萄酒》),該法在2008年1月1日起,在生產領域里實施,由原先推薦性的國家標準改為強制性的國家標準。由此可見,雖然完善健康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道路發展迅速,但是社會主義的法治并非完備健全,尤其是葡萄酒法律與世界發達的葡萄酒生產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相形見絀。
葡萄酒是人類迄今為止所有食物里面相對來說法令最早、最多、最健全的食物。
法,從水,它的精神亦在葡萄酒水里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法律、法令不僅僅是約束、規則、法則、辦法,更是一種享受,它來自對不良行為限制之后產生的良好成果。對于中國來說,龐大的民族工商業體系需要龐大的社會人口基數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才能創造“人口紅利”。必須使“大人口法治”與“大人口制度”相匹配。中國人應該從“他律法”被約束的限制心態,轉變為“自律法”的享有心態和維護心態。完全可以說,現代的人飲用葡萄酒就是現代文明公正的社會法治帶來的享受。
喝了美味的葡萄酒之后,自然法與社會法、自律法與他律法、意志法與非意志法、權力法與非權力法、自利法與全利法、古法與今法、現代法與未來法、國內法與國際法、可持續法與不可持續法,涇渭分明,必將更加融入中國人的心血。人心似秤,自有權衡利弊。
學過葡萄酒之后,中國人會明白人家西方人也是講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而不能僅僅從人家的建筑形式上簡單膚淺地認為西方統統都是與自然環境相對立的。這種精神和我們自古的傳統觀念如出一轍,人家西方人將這個也融入到了葡萄酒里面,遵循天地人“三位一體”,創造了葡萄酒的精華。
學過了葡萄酒之后才領略,毛澤東主席說過的一句話“西方人不允許中國走他們的資本主義道路”。所以西方當權者更不會心甘情愿允許中國人喝資產階級特權享有的世界葡萄酒,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2017年春節,被不懷好意操縱的聯合國官方微博,就鬧了一出挑釁中國人安逸過春節的惡作劇。
這些西方當權者,定是找到了他們希望得到的證據,那就是中國出現了兩種“馬克思主義”,即:真馬克思主義與假馬克思主義(又稱“馬刻私”)。這兩種主義又衍生出兩種哲學,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折學(后者可稱為“馬刻私主義哲學”)。后者是偽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打了折扣,它的嘴臉不好看,所以把嘴臉藏了起來,無口無日、暗無天日,只能打上“馬賽克”,騎著“響馬”,帶著“馬仔”,提著“馬刀”,走在馬路上打劫“馬幫”,沖出“索諾瑪”,制造“索馬里”災難。這伙人就是十惡不赦、惡貫滿盈的“馬步芳”。
細數來,地球上的葡萄酒也歷經了造物主的時代、奴隸主的時代、農場主的時代、工廠主的時代、金融主的時代,然而人民民主時代的葡萄酒終將會到來!
荊棘滿路,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