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會有人拿遠離大海的法國香檳產區和勃艮第產區,以及地處中國西部內陸腹地的幾大葡萄酒產區來反駁這個觀點。殊不知香檳產區和勃艮第產區,即便現在不是海洋,遠古時也是海洋,它們的石灰巖和白堊土地質就是遠古海洋貝類的化石遺跡。無論中國的西南還是西北、華北地區的那些酒莊和葡萄園,尤其是新疆天山、寧夏賀蘭山和山西的那些優秀的酒莊,他們要么聘請西方優秀的釀酒師,要么這個酒莊主個人甚至夫妻倆都有在法國等西方著名葡萄酒生產國深造的經歷。他們在這些先進國家的葡萄酒大學或商學院里,經過千辛萬苦地學習研究,踏踏實實地接受教育,真才實學地獲取學位證書,恭恭敬敬地拜師釀酒技術,勤勤懇懇地繼承管理經驗,原原本本地引進釀酒葡萄品種,兢兢業業地拓荒開墾葡萄園地。令人沉思良久的是,當初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在文革期間被下放到賀蘭山下的立崗公社化建村,因一時興起開玩笑地給陶胖尋找喝酒的革命經典依據,并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搜羅資料,成就絕世孤本《馬克思恩格斯論喝酒》(現已遺失)的時候,賀蘭山產區還是一無所有,名不見經傳。時過境遷,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如今,賀蘭山已成為了世界葡萄酒里冉冉升起的新星。葡萄酒世界里的巾幗英雄杰西斯·羅賓遜女士,也將寧夏產區收錄到《世界葡萄酒地圖》中。
根據現有的國內釀酒葡萄品種學教材可知,中國當今絕大多數釀酒葡萄品種都是從海外引進的。因此,雖然這些葡萄被栽種在中國內陸腹地,冬天時飽受西伯利亞寒流風吹雪打,但是,他們固有的“海外關系”,包括后來的品酒技術,都是徹徹底底的“海洋文化”無疑,都是如假包換的“舶來品”。
海陸思維差異的影響
海洋是大河的延伸,海洋文化是大河文化的延展。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天佑中華,苦難中開花。”只有與時俱進、居安思危,時刻充滿“水患意識”,中華民族同舟共濟,才能“小心駛得萬年船”,才能避免“漏船載酒泛中流”的國家災難。
中國人忽視《海國圖志》而錯過樹立和發展海洋意識與思維的機遇,反而該書隨著在一條中國貨船流落到日本,意外引起日本人重視,后來在日本國內被廣泛傳閱并不斷翻印,最終陰錯陽差地促進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時至今日,該是借助葡萄酒文化,重新喚醒民族的海洋意識和國家的海洋思維的時候了,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和強化中國的海洋權益,葡萄酒作為媒介和載體任重而道遠。
開啟葡萄酒的那一刻,是人類海洋意識的覺醒。
海洋孕育了生命,從生命思想、革命思想再到工業革命思想,乃至星際探索到月球、火星木衛二尋找水,無一不與海洋思想有關。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使海運發達,海底光纜成就了信息革命,使人們足不出戶網上沖浪成為現實。甚至共產主義在戰略上東移,在中國沖破陸上封鎖,在太平洋西岸尋找出?,使得被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壓迫、奴役的中國人絕處逢生,都是民族精英海洋思維的功勞。不得不說,改革開放的弄潮兒下海經商,造就了舉世無雙的中國經濟騰飛,那也是兼收并蓄的海洋文化與思維裂變產生的巨大社會能量在推動的作用。
無論是“嫦娥號”上九天攬月,還是“蛟龍號”下五洋捉鱉;無論是中國航母啟航,還是中國游客落地免簽,都與我們國家的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和國民海洋意識覺醒密不可分。這其中活靈活現的線索表明,無論是中國人的制度還是地位,都與葡萄酒產生了淵源。葡萄酒的一頭連著馬克思主義,另一頭連著海洋思維。
然而,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卻是前車之鑒,彌足珍貴。東歐地處亞歐板塊內陸,在地理戰略上處于劣勢地位,它和前蘇聯絕大多數成員國一樣,同時要受到西歐的陸地封鎖和北約的海洋封鎖。蘇聯的擴張政策和倒霉的計劃經濟體制沒能夠挽救國家財政赤字的厄運,最終內外交困,致使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嚴重匱乏枯竭,不戰而屈己之兵。僅就此兩個案例而言,這是海洋文化和陸地文化思維的沖突,東歐劇變與前蘇聯解體,皆是海洋文化戰勝陸地文化(也有例外),而不是資本主義戰勝共產主義,是地域文化思維矛盾,而不是制度優劣的矛盾。所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資本主義戰勝共產主義,標榜其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神話不攻自破。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是地理戰略問題,不是國家制度問題,制度上它不可能比封建制度更壞,所以沒有理由不長存,只有被封鎖禁運而不能自給自足,最終才會崩潰解體。
海洋思維與大河文化所屬的陸地思維相對比,就更能讓人明白,為什么當今會出現社會迷路、行業迷航、產業迷茫、信念迷失、職業迷惑!那就是人們根深蒂固,保守而且不靈活的觀念在作祟。諸子百家都沒有徹底擺脫大河文化和陸地思維、內河思維的制約與束縛。
再回首觀望,西歐的大航海時代,它的成果是萬分驚人豐碩的。它為人類帶來了全球性的飲食革命,哥倫布的船隊從美洲的印第安人那里為亞歐大陸帶回了土豆、玉米、辣椒、南瓜西紅柿、鱷梨、菠蘿、香蕉,并將歐洲的豬馬牛羊等家畜帶到了美洲大陸,從此土豆與西紅柿風靡全球,烤牛肉與豬排則讓美洲人歡天喜地。(引自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
反觀我們自己,《山海經》中國人只讀了一半,只相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卻未曾大膽的去“靠海、吃海、用海”!對于很少愛好葡萄酒的中國老百姓來說,沒有人知道白葡萄酒搭配海鮮是絕配,更沒有人愿意去想,去嘗試!
“據有關科學家統計,我國離開海洋距離在800公里以上的土地占到了中華土地的70%以上,歐洲國家許多離海最遠的土地不超過300公里。”(引自余秋雨《中華永不衰敗的大河文明》)
地理空間的距離,放大了民族與海洋的心理距離,所以普通的中國人從古到今仍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全民直到現在對海洋都沒有沖動可言,從來都是被迫于無奈。
值得慶幸和強調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海洋文化研究的論著《海洋文化概論》才于公元1999年出版。該書由中國海洋大學曲金良教授主編,該研究距今已經有十八載。第一版首次印刷時僅有區區3000冊,相對于億萬百姓來說,這細若燈燭的微弱影響力是十分令人扼腕嘆息的。
海洋文化與思維展望
提到葡萄酒,中國近代第一個工業化生產廠家煙臺張裕釀酒公司,1892年成立至今,也僅有125個年頭,它的“解百納”葡萄酒正式取“攜海納百川”之意。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洋文化呢?
《海洋文化概論》給出一個這樣的參考性定義: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滿足三個要素就是海洋文化,即: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與文化結合,葡萄酒文化的海洋傳播史與葡萄酒貿易的海洋運輸是則完全符合上述三要素。至此,葡萄酒文化是海洋文化的屬性必定無疑,也實至名歸。
該書同時認為,海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和體系,就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民間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
廣東海洋大學的許浩、廖宗麟兩位教授在《試論“陸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區別的實質》一文中,將海洋文化的內涵具體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一切與海洋有關的物質存在于物質生產;二是精神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意識形態;三是社會層面,一切因時因地制宜的社會典章制度、組織形式、生產方式與風俗習慣;四是行為層面,一切受海洋大環境制約與影響的生產活動與行為方式。他們并因此而歸納出了海洋文化內質形態的涉海性、價值取向的商業性和牟利性、歷史形態的開放性與拓展性。所以,葡萄酒文化的屬性完全匹配海洋文化的形態結構與價值取向。對于中國人來說,喝葡萄酒更像開導海洋思維的儀式!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而來的葡萄以及衍生的葡萄酒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里中斷了。中國古代的航海歷史也從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之后戛然而止,無疾而終。有人考證,歷經萬頃波濤洗禮的鄭和,從中原文明“重陸輕海”的傳統中居安思危、深有感觸地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也來自于海。”
歷史辜負了鄭和,中國與海有關的惟妙惟肖、繪聲繪色的神話故事,也沒有激起中國人的海洋欲望,八仙過海、精衛填海、媽祖護海,甚至東海龍王與南海觀音,都沒有改變中國人淡薄的海洋意識與觀念,少的可憐的海洋文化也是內斂型的。
海洋是包容的,但是西方的海洋文明與文化并沒有因此對外族展現出來仁慈包容的一面,相反卻是勢不兩立、不共戴天。就目前世界文化形態而言,如何提升中國大河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如何馴服西方的海洋文化,不被其折服、打壓和排斥,改造和兼收并蓄兩種文化是中國人的當務之急!
世界軍事大戶美國在全球遍布近400多個海軍基地,扼守世界重要的水道、航道、海灣、海島,海上有移動的航母編隊,海下有機動的核潛艇,并仗勢欺人、為所欲為,對中國虎視眈眈,弄得中國人心惶惶、雞犬不寧。中國國土安全危在旦夕,國土防衛壓力與日俱增,尤其是美國與新加坡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使國人咬牙切齒。1993年美國無中生有刁難中國的“銀河號”商船事件和南海撞機事件尚未釋懷,今天它又在中國的南海、東海和臺海制造禍端,埋下殺機。一直以來,島鏈封鎖與海峽封鎖導致中國的海軍走向藍水舉步維艱。中國人甚至被恐嚇,不準在自家南海的游泳池里自由暢快地遨游。自家的內水海域,還被別有用心的海洋強盜,神出鬼沒地放進去了用于海洋監視的智能水下機器人。所有這些都使剛學會飲用葡萄酒的中國人坐立不安,仿佛我們的葡萄酒瓶被人打翻了,血一樣的酒液浸滿了藍色的國土。
民族精神文化的狀態構建的境界,決定了民族的命運,注定了是否能起死回生。
雖然有人認為萬變不離其宗,海洋文化依然依托于陸地文化,最終也回歸陸地文化,而且也受其制約,但是從地理文化與經濟、軍事的戰略用途上考慮,不能因為前者依賴后者,就草率地認定這兩者不是代表人類文明的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海洋思維的危機處理方式與陸地思維、大河思維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人類不會因為物質世界的微觀本質是基本粒子,都是原子甚至夸克,是無所不在的萬能的弦,就否定千變萬化、五花八門的宏觀事物形態與結構,如果中國人糾纏不清大河文化、糾結不解海洋文化,那就無法在地球上立足,無法作出明智的發展決斷,那將是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的悲哀!漠視海洋危機就是坐失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繁衍的良機。
對酒當歌,雄心壯志的中華兒女們從歌頌《我的祖國》到歌唱《我和我的祖國》,展現的是炎黃子孫從縱橫泱泱大河,到馳騁滔滔海洋的偉大胸襟與氣魄,是自信的抒發,是從容的表達,是民族精英們意識的果斷超越,是民族大眾們思想的果敢升華!
“我的祖國和我像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當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渦,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著海的歡樂,我親愛的祖國,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遠給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將進酒,新時代的白酒文化和新紀元的葡萄酒文化,共同肩負著中華民族新的精神文明的塑造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