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河文化與海洋文化
白酒的大河文化定位
文明是文化的集合與升華,文化是文明的發散與基礎。
陸地文明中的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應該統稱為“泛水文明”。這些水文明,使人類脫離低級、野蠻、無序、散亂、衰弱的狀態,并使智慧的人類將自然行為和社會行為集合在一起,創造了各式各樣的地域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一詞解釋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引用自百度百科)
2016年12月23號,解放軍報針對祖國寶島一位“文化名人”,在香港大學作的《大河就是大河》的演講迅速做出回應,發表檄文《大河不只是大河》,引起軒然大波。大河文化在這個歷史節點上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稍早時候,同年的9月21號,有“美酒河”之稱的赤水河榮登央視新聞聯播節目。貴州仁懷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受到盛贊。在央視的重點欄目《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中,專題報道了貴州長達十年時間,集中治理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獲得的巨大成效。
據悉,農業部決定2017年1月1日零時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時整,在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十年。此禁令被酒業自媒體“戲稱”為用“魚湯”來釀茅臺酒。赤水河與美酒的關系榮辱與共,已非同一般。
赤水河流域的白酒產量占據中國白酒的60%,其流經云貴川三省,醞釀了茅臺、潭酒、習酒、郎酒、董酒、懷酒、瀘州老窖等數十種蜚聲海內外的名牌白酒,被稱為“美酒河”當之無愧。
中國像這樣的“美酒河”不止這一條,它們星羅密布在“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神州大地,共同匯聚成了具有“大河文化”本質特征的白酒生態環境。
正因為這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每一個中華兒女唱起《我的祖國》的時候,才能產生一種毫無任何差異感的共鳴——“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酒里滲透著中國人的社會理想與政治抱負,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式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偉大影響和作用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不要忘了中華文明的本質就是大河文明,中華文化的本質就是大河文化。
葡萄酒的海洋文化定位
白酒文化作為內河型的陸地文化,這種本質的定性并非空穴來風、毫無依據。
白酒——谷物等原料——種植灌溉——漕運或水運(糧食、酒水)——目標市場——城池,這條線索“淡水”完全成了依托,且不可被“海水”替代,只有連綿不斷的內河水系能辦到。
葡萄酒——生長、運輸——海岸海港——目標市場——城市,這條線索“海水”完全成了依托,且不可被“河水”替代,只有廣闊無垠的海洋能做到。相對于白酒大河文化屬性的要素依據,葡萄酒的海洋文化本質特征依據更加明顯:
① 葡萄酒產區的海洋性氣候:大西洋暖流、加利福尼亞涼流等洋流,以及地中海式氣候。
②新舊世界主要產酒國的地理位置:西歐、南非、南澳、南美洲的著名產酒國均瀕臨海洋,中國煙臺也不例外。世界葡萄酒七大黃金海岸便是鐵板定釘的證明(法國波爾多與梅多克、意大利托斯卡納、中國蓬萊南王山谷、美國加州納帕谷、南非開普敦、澳大利亞布魯薩山谷、智利卡薩布蘭卡谷)。
② 運輸與種苗傳播途徑:海運。
盡管白酒里的藍色經典系列被商業化到了神話般地步,但是商業宣傳定位與酒文化本質定位是有天壤之別的。這兩者的追求動機與依據是不同的。但是喚醒人們的海洋夢想,仍然有積極的貢獻。江蘇的洋河鎮距離最近的連云港海岸尚還有200多華里,仍屬內陸。白酒的品牌文化定位不能牽強附會等同于酒文化的本質定位。“洋河”仍然是江蘇地方的“三溝一河”之一,而不是海,更不是內海。無論哪一種白酒,它的性質都沒有超越勾勒出它輪廓的大江大河的線條束縛。能聯系上大海的反而是那位騎著羊下凡又曾參與過“八仙過海”的神仙。這可能是中國白酒里唯一能與海洋文化和海洋神話沾上點邊的美酒,但是遠遠不夠。無論哪種白酒獲得國際大獎,與全世界廣泛傳播應用是兩碼事,它們不在一個碼頭上,一個是停在淡水的碼頭,一個泊在咸水的碼頭。
國際葡萄酒有世界傳播史,白酒卻沒有成功、完善、廣泛的世界傳播史,葡萄酒的傳播史就是人類的航海史,并與之相吻合,大航海家哥倫布的航線,開創了新舊世界交流的局面。哥倫布時代,人們將歐亞種屬的葡萄苗扦插在土豆上存活,并將之漂洋過海帶到新大陸。“西班牙人將釀酒葡萄帶到了南美洲,葡萄牙人帶到了巴西,英國人帶到了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荷蘭人帶到了南非。(引自郭校長《漫談葡萄酒》)”而對于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來說,白酒還只能算人類世界里的“小眾產品”,缺乏“普世價值觀”去推廣。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變遷,葡萄酒文化甚至滲透到了軍事領域,英國海軍就用一面“酒旗”來當作艦船的信號旗。當這面兩頭綠、中間白,并在白色中間印有綠色香檳杯的旗升起來時,表示要召集全體軍官舉行某種儀式或慶祝,而非代表軍艦上的官兵可以開懷暢飲。除此之外,“擲瓶禮”在世界航海文化中的地位至高無上。每一艘即將下水處女航的新船都要在艦首由一名特邀女士,手持一瓶香檳的瓶頸,使勁地往船身上砸,寓意祝福一帆風順、平安歸來。曾經有一位美國總統的女兒有幸執行“擲瓶禮”,卻因為力氣太小而沒有摔碎酒瓶,不得不尷尬地再砸一次。蹊蹺的是,這個“擲瓶禮”并未在中國葡萄酒界廣泛傳播,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可能就是,大家都沒有形成葡萄酒是海洋文化的共識,更沒有將葡萄酒與航海文化緊密聯結在一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