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作為中國特有的酒精飲品,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酒文化更是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并逐漸積淀升華成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日前,佳釀網記者獨家采訪了河北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作家書院院長、著名書法家談歌,就白酒在中國傳統文化起到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與談歌的交談中,筆者對于白酒與中國古典文學以及書法等之間的淵源和關系有了嶄新的認識,可謂受益良多。
據了解,談歌是中國文壇“現實主義沖擊波”的領軍人物,其位列河北文壇三駕馬車之一。因其許多小說作品在1996年被多家刊物共同刊出,業內普遍將1996年的中國文壇稱為“談歌年”。
談及中國古典文學時,談歌指出,在古典文學中“酒”的出鏡率很高。比如《西游記》的各種飲酒場面直接出現103次,尤其是前八回飲酒達25次,其中每回平均有3次之多,而《三國演義》發生飲酒場面多達319次,但描寫“酒”場景最多的作品當屬《水滸傳》共計多達647次。
在談歌看來,酒是以道具的形式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出現,飲酒場景在有簡有詳、錯落有致中恰到好處地烘托出了人物的性格、身份等。酒在這些場景中發揮著浪漫主義、英雄主義,甚至是現實主義的作用,有時更是推動了小說的起承轉合。無論是現實主義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溫酒斬華雄”、“關云長單刀赴會”,還是極具英雄主義的“武松醉打蔣門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酒”作為重要的“道具”, 對于塑造人物形象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談歌開玩笑的說道,“酒對于普通人而言,有時起到的是壯慫人膽的意味,但對于像關羽、武松等這樣英杰來說,飲酒無異于如虎添翼,更令他們豪情萬丈偏向虎山行”。
事實上,酒除了在古典文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之外,其在書法中起到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很多流傳千古供后人頂禮膜拜的書法名篇,其大多是古代書法家酒后的即興創作,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
對此,談歌表示,書法家和酒的關系,同魚和水的關系極其相似,二者互為依托,且互不可缺。魚離開了水不能生存,而水離開了魚的暢游則單調乏味。歷史上許多書法大家在酒后揮毫潑墨,于不經意間傾瀉胸中的豪情,令后學者擊節贊嘆。他們越是開懷暢飲,越是情緒激昂,而筆下也越走龍蛇,更有書法家恨筆短硯淺,非要到紙用盡墨用干方才停筆作罷。用談歌的話來說,“品酒揮毫,乃是人生一大樂事”。
談歌身為著名的作家和書法家,對白酒也有著異于常人的偏愛,他說道,“白酒有很多的香型,比如濃香、醬香、清香,米香等等,但最鐘情的是老派醬香白酒”。在品嘗黔糧傳醬酒后,談歌情緒激昂的說道,“老派醬酒的厚重與焦苦很是耐人尋味,但黔糧傳醬酒的那種柔順、飽和、協調、舒爽,卻是很難能可貴可遇不可求的。”
通過此次拜訪談歌,筆者感觸頗多,其實中國從來不缺少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和書法名篇,缺少的只是在當前浮躁的社會背景下沉下心來仔細品位和研究的人。這也就如同,中國歷來就不缺少好酒,缺少的只是發現好酒的敏銳眼光。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白酒已經成為人際交往中的一個工具,酒文化變得簡單和碎片化。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人,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以及酒文化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據資料顯示,談歌的短篇小說諸如《城市票友》、《穆桂英掛帥》、《絕品》等被編入大學教材與中學教輔教材。小小說《橋》被編入小學五年級人教版語文課本!洞髲S》《絕屠》等十幾篇小說被譯成日文、法文、英文介紹到國外。另外,談歌的許多作品也被搬上了熒屏和大熒幕,并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例如《大廠》、《年底》、《年初》等被改編成電視劇,《野民嶺》、《山問》等被拍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