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茅臺獲巴拿馬萬國金獎一百周年的慶典活動中,貴州茅臺向參會人員贈送了一批重要的,中國酒文化以及茅臺發展歷程的資料,這些資料合計重量有十斤左右。
活動結束后,筆者對這些資料認真的進行了閱讀。發現資料中關于茅臺從1951年到2014年產量價格都有紀錄,1862年到1949年的產量價格也有文字介紹。以資料中提供的數據為基礎,筆者將從1952年到2014年間貴州茅臺酒的產銷和價格變動情況進行了數據統計。
1952-2014年茅臺出廠價和產量的統計:
圖表的原始數據來源于貴州茅臺公司出版的《茅臺酒收藏大全》一書。對數據加工處理之后,可以看到過去六十多年茅臺酒在價格和產量兩個方向始終保持價量齊升的基本發展態勢。
過去60年價格復合增長率達10.6%,產量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0.6%。以此來計算六十多年茅臺公司主營收入復合增長率應超過20%,由于茅臺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占比很少,且常年增長幅度不大,收入的絕大部分轉化為企業利潤,因此六十多年茅臺公司的凈利潤復合增長率應該在25-30%左右。
1980年前茅臺的價格處于計劃經濟的約束下,只有5.5%的復合增長率,1980年政策上逐步允許自由定價后,茅臺酒的價格復合增長率為15%。產量除了60年到70年衰退之外,其他的時間產量持續增長,60年茅臺酒產能的復合增長率10%。
我把時間再往前推一百年,我對1862年到1949年期間茅臺酒價格和產量的變化進行考察,在這一時間段沒有非常具體細致到每一年的產量和價格的數據。但是《茅臺酒收藏大全》一書中,提供了這一百年的茅臺產量和價格的文字簡介、1862年以前茅臺鎮的一系列酒作坊毀于戰火,1862年開始大的鹽商投資建起了幾個酒坊,1862年成為茅臺新的發展啟點。
在1862年到1915年茅臺獲巴拿馬金獎的階段,當時沒有足夠大的市場,銷售范圍主要集中在遵義、貴陽和茅臺本地,由于當時貴州經濟極端落后,從而產量在1000-2000-3000公斤波動,最高達到5000公斤。價格是一錢二分銀子一斤酒,其他的酒價貴了五六倍。酒價折算成大米的價格可以買12斤大米。
到了1915年因為獲獎茅臺酒的產量開始上升,1915-1937年之間茅臺酒的最高產量達到了3.7萬公斤,價格逐步漲到2個銀元一公斤。折算為大米可以買30斤大米。到1937到1945年因為國民政府南遷到重慶,大西南成為中國抗日大后方,內地的教育民族工業西遷,從而帶動了茅臺酒的需求和價格上漲。
這一階段茅臺酒的產量增加到了六萬公斤,其價格根據介紹出現了上漲,并且出現了華茅和賴茅競相提價,華茅始終采取高于賴茅的價格政策,以持續高端形象。這期間一斤茅臺酒的價格可以買50-100斤大米,抗戰勝利后,1945-1949年價格產量都維持在高位。
長達150年的漫長歷史中經歷了兩次非和平的政權更迭,有幾十處于戰爭中,太多的社會變遷以及戰爭、革命、改朝換代、計劃經濟全面取代了市場經濟。
1862年到1979年的近120年時間里,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代,即使是全部人類歷史也沒有能跟中國這一階段的混亂、動蕩程度相比的社會和國家。而就是這樣一個動蕩的社會背景下,貴州茅臺在產量和價格兩個方向,始終展現出持續增長。且隨著社會日益穩定,經濟日益發展,茅臺的產量和價格上漲速度進一步加速。
這是一個極罕見的成長歷程!我想起了上海這個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出現了為數眾多的著名企業,這些企業在過去一百多年的變化的社會變遷中,幾乎全部沒有辦法持續經營到今天。絕大部分上海的現代著名工商業企業,都因為計劃經濟而受到嚴重的打擊,極少部分存活下來的企業又因為時代的變革,技術進步沒有辦法在新的技術條件下繼續生存。
一系列著名的紡織企業,自行車企業,照相機企業,一些著名的輕工產業,均沒有辦法克服技術進步的沖擊和挑戰,上海一大批杰出企業能經歷過去一百年社會政治動蕩,技術變化經濟發展而生存下來有很好發展的企業基本沒有,從這點上看貴州茅臺延續150年價量二個方向的成長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