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啤酒行業專家告訴記者,受宏觀經濟、產能等多因素影響,目前國內啤酒業回暖或將推遲至后年。
啤酒業仍陷寒冬泥潭
種種跡象顯示,啤酒業尚未走出寒冬。首先,從國家統計數據即可見一斑。繼今年上半年國內啤酒市場錄得6.2%的下滑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也顯示,2015年1-10月中國啤酒產量為4197萬千升,同比下降5.73%,在白酒、紅酒、啤酒三大酒種中下滑幅度最大。
其次,產業層面的信息也顯示行業發展仍欠“火候”。繼10月16日,日本最大酒企三得利宣布擬退出與青島啤酒的合資經營業務后,在華控股重慶啤酒的全球第四大啤酒企業嘉士伯發布的季報也十分“難看”,今年三季度嘉士伯凈虧高達約41億人民幣。
此外,在營銷投入方面,也出現了大幅縮水。在剛剛結束的央視黃金資源招投標會議上,啤酒方面中標的企業僅有燕京啤酒和青島啤酒,總額為1.4239億元,而在2015年,啤酒中標總額為5.8727億元。
進口啤酒滲透是主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在華啤酒企業的增長困局?
有分析就認為,進口啤酒的滲透,是導致國產啤酒市場縮水的重要因素。根據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進口啤酒總量為34.800萬千升,較前一年增長60%.2015年,60%的進口增速極可能被再次刷新。
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十月,中國進口啤酒47.313萬千升,同比增加62.9%.其中,2015進口啤酒排名前三的國家分別是:德國、荷蘭、韓國。德國啤酒1~10月進口量20.8萬千升,荷蘭則為10萬千升。
不過,廣東省酒協啤酒分會會長周茂輝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表示,進口滲透并非主因。相對于國內的產量,進口占比非常小,影響也有限。
據介紹,國內啤酒市場產能嚴重過剩外加經濟大環境不景氣是導致啤酒業遲遲未能走出寒冬的關鍵因素。據微酒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均啤酒消費量達到34.2升/年,已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升/年。
廣東啤酒業或2017年回暖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了應對行業寒冬,目前國內啤酒領軍企業都在積極轉型升級,以迎合互聯網+和年輕消費者。
眾所周知,電商是進口啤酒的主要戰場之一,“雙十一”也是眾商家必奪之地。今年國產啤酒繼續“領跑行業”,完勝進口啤酒品牌。
另外,以青島啤酒為例,為了適應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其已在啤酒行業推出了首個O2O新神器———“青啤快購”A PP.而按照今年7月24日珠江啤酒披露的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的使用計劃,珠江啤酒更是將從募集資金中拿出3億元探索O2O銷售渠道建設及推廣項目。
“以廣東市場為例,整個啤酒市場也有所下滑,但幅度小于全國其他地方。我們預計廣東市場或也要到2017年回暖。”周茂輝如是說。